PISA評比 台學生閱讀力高低落差加大 低分群未提升
教育部及師大本月5日公布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評比結果,台灣2022年閱讀素養項目拿到第5;不過,進一步檢視細部數據,台灣閱讀高水準學生占比逐年增加,但低水準者未明顯提升,高低落差加大。有教師表示,此情況與國中會考國文成績分布相似,閱讀教學如何拉抬低分群學生,恐是挑戰。
從2015、2018到2022年,3次評比的閱讀表現高水準(水準5以上)學生比率,依序為7%、11%和14%,占比翻倍,但未達水準2的低水準學生占比,依序為17%、17%、16%,幾無明顯變化,顯見台灣閱讀素養排名能夠提升的原因,是高水準學生增多,但低水準群多年來未進步,高低落差加大為一大隱憂。
此外,從2006年至今,台灣學生閱讀素養表現的標準差逐年增加,尤其近3次評比中,標準差從2015年的93、2018年的102到今年的105。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解釋,標準差代表個體間的差異量,標準差增加,意味學生間的能力變異增加。
國中會考成績與PISA也有正相關。桃園青埔國中國文老師陳俊志觀察近年台灣學生國文會考成績,發現較難提升C級學生比率,深究原因後分析,攸關閱讀受測表現的關鍵,是從小到大的閱讀量,低成就學生從小的閱讀量,多半不夠,學校國文課也礙於授課進度壓力,很難花更多時間訓練閱讀理解。他直言,閱讀能力相當仰賴家庭教育,家長沒辦法就得靠學校,但學校表定每周只有一天早自習的課外閱讀時間。
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師王政忠也說,近年「閱讀理解」熱潮在城市的影響更顯著,因家庭給予學生的支持更多,城市的學校教師也面臨家長期待,自然會更增進閱讀教學能力。
曾芬蘭說,閱讀表現高水準的學生通常資質較好、學習動機較強,在國際教育改革趨勢下,低水準學生相對沒辦法進步那麼快,導致前10名國家的標準差愈來愈大。但曾芬蘭強調,本次調查顯示偏鄉學生表現較上次進步20分,且高於OECD平均。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