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砸錢留才 一年加薪150萬台幣

中研院長廖俊智日前指出,台灣面臨博士班誘因、教授待遇、退休所得等3個「偏低」劣勢,不利國際競爭。為此,台大昨舉行校務會議時,校長陳文章表示,拔萃講座名額將從現行2至3名,增為每年12名,開放學院訂定標準主動延攬海內外優秀人才,學校審核通過即可另外加給1年50萬(台幣,下同,約1.6萬美元)至150萬元(約4.9萬美元)。
陳文章強調,台灣教授薪資確實不高,但希望政府、學界一同努力,透過誘因延攬人才也是前瞻基礎建設重要的一環,學校要主動出擊,而非等學者自己上門。
根據台大新聘教師薪資說明,台大助理教授月薪約9.3萬元、副教授10萬元、正教授12萬元,監察院2016年就指出台灣大專校院教師待遇欠缺競爭力,要求教育部改善;「延攬及留住大專院校特殊人才實施彈性薪資方案」報告提到,台灣正教授年薪平均125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正教授年薪則上看400至600萬台幣;香港城市大學為400至500萬元左右。
為留才、攬才,陳文章表示,現在國科會等多設有特殊人才獎勵,可搭配拔萃講座提升薪資。拔萃講座1年總金額估計約2000萬,4年則約8000萬,經費完全由台大自籌,4年任期款項已到位。
學界指出,其實40至50歲的中間學者海外學術圈、業界都偏愛,中國大陸近年更嘗試以重金挖角研究團隊,台灣應思考以政策留下中生代學者。
宜蘭大學資工系教授夏至賢表示,年輕學者近年確實有較優厚的獎勵制度,年長的學者則多已建立起名聲,中生代學者為了拚升等、申請計畫,多是論文研究的生產主力,但獎勵機制卻不多。身邊不少教授多曾被海內外學校探詢。
一名公立大學教授也指出,中國大陸近年廣泛從台、港、澳、新加坡挖角學者,不只挖角教授,有時更鎖定整個研究團隊,因為大陸知道,只要挖教育的牆角,就會影響一地的人才養成,進而影響其國力。
中生代教授不只海外學術圈有意探詢,業界機會亦多。台大化學系副教授徐丞志也談到,以生技製藥領域為例,50歲左右研究能量充沛,進入業界正有優勢。
徐丞志表示,台灣高教圈現況不太可能再擴張,學者勢必會尋找各種出路,最近身邊也有同仁剛被挖角到大陸,助理教授至副教授階段「搶著要」,政府應思考以政策留才。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