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技結合國樂、戲劇 沒動物的「新馬戲」在台灣崛起

你看過馬戲嗎?四、五年級生可能聽過李棠華特技團,新一代則看過太陽馬戲團。此一融合雜耍、特技、當代藝術和戲劇的表演型態,近年正在台灣崛起,疫情期間持續蓬勃發展。
二二八連假台灣有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馬戲上演。台南舉辦首屆FOCASA馬戲藝術節,吸引8國逾30個馬戲團體來台演出;衛武營上周首演的「魔幻時空大稻埕」,馬戲則結合國樂、郭雪湖名畫,劇中的「江山樓」在馬戲表演藝術家的手中隨著綢吊從天而降,令人驚豔。
「『馬戲』早就沒有動物了。」FOCASA總策展人張又文透露,去年FOCASA試營運期間,有民眾質疑「是不是虐待動物的馬戲團?」不僅台灣從未出現過運用動物的馬戲,全球馬戲團也早在1970年代吹起無動物風。如今在台灣崛起的「新馬戲」,便是以「人」為主體,完全摒除動物演出。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團長林智偉表示,風格從當代實驗性、台灣本土到大眾親子都有。以在馬戲藝術節秒殺的「馬戲派對」為例,跳脫傳統雜技的純粹炫技形式,融入現代舞、音樂劇、戲劇等內容。
張又文表示,「新馬戲」並非從西方移植而來。中國的馬戲就是「雜技」,而雜技歷史可溯至漢代的「百戲」,由此一名詞可知道馬戲的多元與包容。台灣民間陣頭文化,也可以是馬戲、雜技的一種。馬戲演出型式靈活多變,舞台可以大到一頂比樓房還高的大帳篷,也可以小到只容一名觀眾。
沒有馴獸師和動物,「新馬戲」可以講述國家歷史。此次馬戲藝術節邀來的柬埔寨馬戲團「Phare-The Cambodian Circus」,被CNN譽為「東南亞的太陽馬戲團」,以現代馬戲講述柬埔寨的文化和歷史,包括戰爭、貧窮、性別歧視等,故事靈感皆來自團員本身。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