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外籍生爭議不斷 不符霸凌定義 大學無法管

近年來大學廣納外籍生,隨著外籍生愈來愈多,社群平台時不時也可見台生和外籍生因生活習慣、文化不同的摩擦,甚至可見學生稱非裔學生為Nigger(黑鬼),或稱外籍生是「猴子」等族群歧視言論,但因言論多是一時間用詞不當,不符合霸凌定義,即便外籍生覺得反感,也難進入處置、輔導等程序。
為了解決少子化困境,各大專院校紛紛向國際學生招手、開拓生源。據教育部統計,2021年台灣境外生數達9.2萬人,但歧視爭議卻也隨之而來。
日前一所南部大學舉辦校慶,不料事後該校校隊發出公告,指參賽學生對外籍生說出傷人言論,已觸犯種族歧視紅線,該言論也造成外籍生身心壓力和創傷,甚至因此差點放棄該項運動。事發後校隊也發文不允許歧視行為,若再發生將逐出校隊並永久禁賽,也不容許任何對社員、隊員的種族歧視和仇恨言論。
該校則回應,學校得知後已請學務處和國際處加以了解並保持關心,教練也告誡學生,絕對不容許歧視行為,提醒學生留意自身言行。
一名政大教授表示,根據學校制度,因霸凌有其定義,又言論歧視多數案例中都是當事人一兩句話不恰當,難符合以言論、文字「持續性」貶抑他人的狀況,外籍生感到不舒服也只能循申訴管道,由學校找雙方溝通、再教育或記過,難進入處置、輔導等階段。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何志浩表示,歧視常以隱微的方式表述,如形容某族裔的學生身上有怪味、某個族裔學生程度很差,甚至以戲謔方式模仿口音;也由於台灣非多民族社會,部分觀念、詞彙帶有歧視意味不易自覺,如嫌惡東南亞移工在車站群聚,卻對白人群聚抱持相反態度;認為說英文、西裝筆挺是國際化,但信回教、不吃豬肉則否,都已踩歧視紅線。
何志浩認為,歧視永遠不可避免,但如美國在部分求職簡歷、租屋資訊上要求不得放照片,都是在各方面避免歧視,或是設有法律的底線,由法源保護多族群社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