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本「台灣地圖立體書」群眾集資2天 預購破2000本

台灣出版界面臨轉型危機,十年前崛起的群眾集資,近年成為出版界的行銷利器,同時也翻轉了傳統的出版模式。聯經出版社打造的「台灣地圖立體書」,上周推出集資預購,原本預計兩個月內賣1500套便達標,沒想到上線兩天集資預購量便破2000本,迄今已破3000本。
聯經2017年出版插畫家陳又凌繪本「台灣地圖」,收錄全台22縣市的獨特景點,迄今累積五萬本銷量。聯經今年決定將「台灣地圖」從平面「升級」為立體書,找來立體書紙藝家鄭星慧與卡牌設計師蔡宗翰合作,完成長達255公分的立體書。「台灣地圖立體書」是台灣首本地圖立體書,也是台灣自製立體書中長度最長的。
談到將繪本改成立體書,陳又凌指出,最大的挑戰如何讓立體書和繪本有所區隔但又有連結度。立體書讓各個縣市的景點獨立出來放在同一個畫面,各個景點放在一起必須有協調感,同時也要決定哪一個可以成為頁面中的焦點,因此很多時候重新繪製讓畫面更豐富細緻。
聯經總經理陳芝宇表示,此書因為形式特別,聯經決定用群眾集資的模式出版。正式出版前,先做好樣書、找來童書讀者、作家舉行試讀會,整個出版過程都與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合作討論、激盪創意火花。如試讀會與隨書附贈的卡牌遊戲,便是聯經跟貝殼放大一起發想的新點子。
群眾集資約在2011年進入台灣,根據貝殼放大發表的群眾集資年報,文化類提案在二○一九年急速攀升,包括電影、表演藝術、新書出版到名人故居重建計畫,百花齊放。
一開始做群眾集資的出版多為素人作家或社區協會,近年傳統出版社開始加入。如遠流出版「金庸作品集—復刻典藏版」,一套原價近兩萬元的高價,便是透過群眾集資募集一千三百套,完成出版計畫。
陳芝宇表示,集資出版顛覆了傳統出版流程。傳統出版是先出版再行銷,集資出版則是先行銷再出版。集資出版在行銷過程中讓讀者成為參與者,出版社透過讀者的參與評估如何呈現這本書、決定售價與印量。但集資出版也是一個殘酷的過程,讀者的接受度會透過預購量赤裸展現。此外,傳統出版社可透過群眾集資跟群眾集資公司的新創團隊跨界合作,學習新的行銷模式、重新省思既有的出版陳規。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