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購機案 與「政治外交」高度相關

華航採購波音787事件持續延燒,外交部昨天再將全案指向認知作戰。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直言,華航是上市公司更非百分之百國營事業,報導會讓府方、外交、國安圍剿,「高度懷疑華航有強烈壓力」。
政治力介入購機案時有所聞,蔡政府首任時期,華航原正進行窄體客機汰舊換新案,原屬意法國製造的空中巴士,但2016年蔡政府上任後,「希望」華航棄空巴、改採美國波音737 Max客機,華航窄體客機評估案中,原載明採購空巴,卻多次遭到退件,建議「再行評估」。
曾參與對外採購案的民進黨官員回顧,當時府院提升思考角度,將購機案與台灣航太結合,交通部與華航在總統府開過兩次會,但2018年底開始,波音737 Max接連發生獅航事故、埃航空難,以致中國大陸發出停飛命令,歐盟、美國跟進,也減緩波音對台灣壓力,並強調會提出更好方案。
該人士指出,購機案與台美政治有高度關係,總會有台灣方不得已的時候,台灣媒體報導傳達的是事實面的反感與抗議,台灣反而應以此爭取空間,而非氣急敗壞。
曾參與會議人士指出,當年華航基於機隊轉換、維修等因素,確實較屬意空巴,但高層在會議中都「講得很直白」,明示必須「考慮外交」,最後延後購機案,提出轉圜方式為購買軍事案或天然氣,藉以舒緩美方壓力。他苦笑,天然氣、飛機製造地點,雖在不同州,但當時只能以此應對美方。
當時華航不願配合購買737 Max時,也曾有媒體報導,華航前董事長何煖軒是因美方龐大壓力而為此下台,華航在事後則強調人事與購機案無關。但一名當時參與決策者直言,從事後看波音接連事故,證明當時堅持拒絕波音是正確的決定。
交通部前部長陳建宇則表示,華航表面是民股,實則為官股掌控,無論是法國空中巴士、美國波音公司,都會透過外交手段,或直接向我政府爭取訂單。華航考量時,必須憑藉公司治理原則,針對航線、維運、獲利等完整分析,才能做決定。
美國參議員葛理漢公開表達,「希望未來幾周,台灣將宣布購買24架波音公司在南卡羅萊納州製造的787飛機」。陳建宇說,期待華航能在完整考量後,做出公允合理的評估,讓府院與美方了解,24架未必要照單全收。他也相信,美方強烈要求後,「法國恐怕也不會不動聲色」,但以台美交好強度而言,「華航壓力會更大」。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