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教召加嚴加長 全民抗敵政治指標?

國防部歷經整備,推出「14天型」新制後備教召,希望強化後備戰力。在國際普遍關注台海情勢,國防部長宣稱是從軍40年來兩岸對峙最嚴峻時刻,萬餘名後備軍人將重新進入營區接受翻倍時間的軍事操練,成為台灣當下提升「全民抗敵」意志的政治指標。
台灣民主自由,年輕一輩的國民生長在崇尚自我意識的環境下,「義務」入軍營服役多被視為職涯負累,逃避教召者眾,國防部甚至曾因此遭監察院指正。尤其,朝野政黨十餘年來為爭取年輕選票,無論誰主政,役期都成為政治攻防籌碼,當兵時間一年少過一年,終至推行當下的募兵制。
國軍在後備教召上從來不是沒有好的訓練方法,而是施訓輕重、時間長短,牽涉民意向背,成為政治議題,且民進黨執政前曾有一段激烈而成功的反軍操作,軍隊遭到抺黑,社會形象難以提升。為免招致更多反彈,軍人多做多錯、不做不錯,面對短暫入營的後備軍人,多僅求軍民盡歡、平安離營,後備部隊訓練因此長期形式化,資源分配被弱化。
兩岸軍事對峙日益嚴重,中共軍機持續闖入西南防空識別區,但也見美軍機艦在台海周邊活動,國軍在美中台三方翻攪的政治棋局中,強化後備戰力不但確有需要,也是台灣面對國際社會關注時,回應自我防衛決心重要指標。
外界對後備動員制度充滿各類質疑,軍方仍缺乏解答,各縣市後備單位至今尚未接獲相關指示,幹部對於新制上路感到悲觀。
後備部隊比例最大的是以各縣市為名的丙種後備旅。這些旅一旦編實,理論上應有六個營、近4000人,但平時的常備官兵卻不到15人,每次教召最多只能動員一個營,還必須由該縣市後備指揮部支援人力,才能完成為期五天任務。教召變成14天,工作量近乎現在的三倍,人力將無法負荷。
國防部也注意到丙種後備旅常備人力嚴重過低,計畫將每個旅的常備幹部數擴編至80人左右,同時進行二至三個營的教召不是問題,以全台22個旅,約需擴編1400人,國防部尚未核定員額,未來召募能否達標,也還在未定之天。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