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緩衝劑陳建仁 能搭「拚團結」的橋嗎?

幾經折騰,蔡總統終於在春節假期說服陳建仁接下閣揆的擔子;「仁燦配」內閣取代蘇內閣,政院霸道的施政風格勢將丕變。由蔡總統幫忙打包給陳建仁的內閣團隊,據稱以「溫暖堅韌」為核心;但溫暖的是陳建仁,堅韌的卻是蔡英文。這個「表裡不一」的新內閣,擺明了就是未來府和黨的緩衝劑,陳建仁的使命顯被定位為:但求平穩渡過、安全下樁。
陳建仁應該知道,內閣改組是為了幫民進黨療傷止痛,必須迅速將諸多為人詬病的弊端止血,進而「以黨輔政」,為準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的大選造勢。但作為蔡總統最後16個月的政策執行者,陳建仁也必須全力維護總統的權力不受威脅,避免她提前跛足,須在府院黨權力槓桿間維持微妙的平衡。對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個不容易的角色。
蔡總統當然也明白,九合一選舉已證明了她817萬張票的光芒已成煙灰,「抗中保台」的明牌也已失效,專斷驕慢的施政風格已成為選民不滿的焦點。要避免政權被輪替,蔡英文必須要換人當她的擋箭牌,除了隨時待命配合其政治需要進退的陳建仁外,她已無牌可打。蘇貞昌當然看穿她的弱點,因此表現得那麼強勢;蔡英文的遲疑不決也清楚暴露了其虛弱。
賴清德在競選黨主席時強調,他的目標是團結全黨,重新擦亮綠色執政的招牌。賴清德心知肚明,陳建仁一直是英系用來「防賴」、「卡賴」的一道布局;但如今看來,陳建仁的「卡位」傳說似已不至於發生。原因是,就算陳建仁再能幹,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創造驚人政績,足以挑戰賴清德多年積累的政治能量。以當前氣勢已弱的民進黨,對戰捲土重來的國民黨,團結都未必能勝,何況是府院黨離心離德不同步。因此,英系與賴派之間猜忌再深,也必須維持住團結表象,以穩住基本盤;這點,正是「溫暖人和」的陳建仁中選的主因。陳建仁、鄭文燦和可望接內政部的林右昌,皆符合這項人設,可在蔡賴之間扮演折衝角色,使黨政步伐能有效進擊。
但對賴清德而言,僅團結民進黨是不夠的,他還必須扮演改革角色,說服全國選民。換句話說,他必須改變蔡主席的專斷作為,找回民進黨的「民主」初衷,調整蔡總統偏歧的施政路線,甚至要挑戰蔡蘇執政時的作風。陳建仁如何一方面配合賴清德的改革,另方面又不損傷蔡英文路線,則需要相當的政治智慧;他能否在府院黨之間架好「團結」和「溝通」之橋,挑戰極為艱鉅。
蔡總統主政近七年,團結口號掛在嘴上,卻從無團結作為;眼看著就要下台,連和在野黨的對話都做不到。同樣的,賴清德只會在黨內喊團結,卻從無「超越黨派」攜手在野黨共同為國家迎向艱鉅的精神。臨到要角逐大位,才為自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定位擦脂抹粉,這如何擦亮綠色執政招牌,又如何爭取廣大選民認同?
拚團結不只是綠營的問題,也是國民黨總統大選的重要關卡。藍營人士都明白團結的重要,也清楚過往的失敗主要都輸在同志私心作祟,但一看到有贏的機會,張三李四都想湊上一腳。事實上,藍綠政黨贏的契機,都繫於誰能向人民證明自己更能無私地為國家生存發展而努力,而不只是為了爭搶執政權。
明年的選戰,就是一場「拚團結」之戰,誰能爭取更多人民支持,誰就有機會勝出。一時的黨派分歧或個人權位已越來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國際變局與對岸威脅下,誰有本事號召國人團結追求發展。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