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主動退蘭千山館 專家憂珍寶流海外
故宮隱匿三件瓷器損毀引起軒然大波,實際上,台灣博物館界從未建立公開文物損失的公告機制;更令人擔心的是,故宮最重要的寄存品「蘭千山館」文物不再續約,專家擔憂這些珍品將進入拍賣市場,此舉震驚文物界、博物館界。
據本報系聯合報報導,史博館前館長黃光男表示,史博館曾因地震打破一新石器時代彩陶,當時僅呈報主管機關教育部,但全館員工皆知此事「引以為鑑」;他認為文物損毀最重要的是建立分層分級負責制度,是否向全民公告還在其次。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則認為,故宮應建立損失文物的公告機制,打造「愈公開愈安全」的保存環境。
另據台北中國時報報導,「蘭千山館」文物的寄存,當初是由時任故宮院長秦孝儀與該文物所有人林伯壽簽約,歷經八任院長,都沒有人廢掉;如今卻要斷送在吳密察手裡,這將有損故宮的誠信與聲譽。
熟悉這批文物寄存始末的學者專家分析,即便公有博物館對私人寄存小心處理,避免投機抬價,然而林伯壽先生的「蘭千山館」不僅是難以取得的天價珍寶,林家後人也抱持著以寄代捐的心態,外界不解故宮何以反全球博物館經營趨勢,不但不「保本」還自願「賠本」作小。
據報導,蘭千山館從台北故宮開館的最初幾年就納入,且數十年來庫房再怎麼整建,這批文物都是被考慮在內,且書畫類文物多是捲軸,所占空間其實有限;如今故宮卻以「庫房空間有限」趕走和台北故宮「共存」55年的蘭千山館,另一隱憂在於若林家後人無力照管這批文物,很可能這些珍品將進入拍賣市場,屆時未必留在台灣,故宮想借展也未必借到,更完全違反捐贈者將文物留台灣的初心。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