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製造業PMI 全面下降

歐元區以及南韓、日本、中國等亞洲製造業重鎮的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全面下降,且新訂單都下滑,反映高通膨持續衝擊需求,預示全球貿易前景風險日增。但也由於需求下滑,多國製造業的成本壓力都開始出現減輕跡象。
根據史坦普全球(S&P Global)1日公布的資料,歐元區8月製造業PMI終值略微下修到49.6,低於初估的49.7,為26個月最低,新訂單再度銳減。史坦普全球首席商業經濟學家威廉森指出,前瞻指標顯示歐元區不景氣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加劇。
不過,美國的數據表現卻優於預期,美國上月製造業景氣仍維持在50以上的擴張階段,PMI終值維持在51.5,優於預期;ISM製造業指數52.8,與7月的52.8持平。
在亞洲,南韓8月製造業PMI滑落至47.6,為2020年7月以來最低,景氣連續第二個月陷入萎縮,新出口訂單次指標降幅為2020年7月來最大。日本PMI降至51.5,擴張步調為2021年9月來最慢,業者也提到新訂單減少。
中國8月財新製造業PMI降至49.5,為三個月最低,再度陷入萎縮,上月新訂單、新出口訂單等次指標均降至收縮區間。高溫天氣、供電緊張、疫情反覆、全球經濟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海內外需求減弱。
印度8月製造業PMI雖略降至56.2,但為去年11月來次佳、也優於預期,景氣蓬勃擴張,因需求好轉,且成本壓力減輕,提振企業產出和信心。東南亞也展現韌性,菲律賓8月製造業PMI升至51.2,泰國攀高到53.7,印尼也提高到51.7,馬來西亞小幅下滑至50.3,景氣都維持擴張。
中國防疫封控、美國聯準會(Fed)展現堅決升息決心、及歐洲能源危機未解的三重風險,已提高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西濱徹指出,中國防疫封控、與美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持續擾亂供應鏈,通膨升高也衝擊全亞洲的內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