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國陷高就業下衰退

從歐洲、亞太到美國,全球先進國家普遍出現經濟成長減緩,甚至萎縮,但勞動市場卻空前吃緊的弔詭現象。這種「高就業下的衰退(jobful recession)」現象,與金融海嘯之後出現的「高失業下的復甦(jobless recovery)」相悖。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7月非農就業人數激增52.8萬,失業率降到3.5%,但今年第1季及第2季經濟卻連續負成長。德國第2季經濟成長停頓,加上能源供給短缺,更面臨衰退危機,但失業率仍接近40年來低點,且近半數企業表示勞工不足正影響生產。歐元區失業率也降到空前低點。紐西蘭第1季(最新數據)經濟萎縮,但失業率僅3.3%,接近數十年來低點。經濟學者預料,未來幾年間低成長、低失業可能不時出現,亦即複製「日本經驗」。30年來日本經濟一直是低成長或負成長,平均年成長0.8%,但失業率從未高於5.5%。目前失業率為2.6%,與疫情之前的低點2.2%相當接近。經濟學者表示,日本勞動市場吃緊是因為人口老化,及移民減少。
依據著名的「奧肯法則」(Okun's Law),當國內生產毛額(GDP)比潛在水準低1%時,將使失業率上升0.5個百分點。然而經濟學者表示,如果勞工每小時產值及勞動力成長等因素發生重大轉變時,失業與GDP之間的關係也將生變。如果勞動參與率下降,則就算經濟成長低落,勞動市場仍可能緊俏。
日本經驗顯示,低失業的缺點在於經濟體系難以將勞工引導至高成長領域,難以激發「創造性毀滅」效應;使夕陽產業苟延殘喘,新興產業難以成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