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動 貿易加速全球化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之際,部分人士原本認為疫情會成為壓垮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並拉開保護主義的帷幕;然而,以供應鏈靈活適應、國際貿易強勁反彈的現況來看,疫情反成全球化的「大型加速器」。
彭博資訊報導,新冠疫情第一波封鎖措施實施期間,國際商務急遽挫跌;但各國祭出的緊急財政與刺激方案,以幾乎同樣強的力道推動全球貿易反彈。
世界貿易組織(WTO)今年初預測,全球貿易今年最多可能重挫32%,比大蕭條時期還慘重;不過,若第4季能維持目前趨勢,今年全球商品貿易可能只下滑9.2%,優於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峻時期的萎縮12%。
歷經兩年美中關稅戰後,透過供應商網路進行的貿易成了消費者的命脈,也協助許多企業吸收衝擊;行李箱品牌新秀麗、連鎖藥局沃爾格林聯合博姿等公司並未撤出全球市場,而把生產轉往海外。這些跨國企業應對疫情,正研議各種新策略,並尋找製造產品的新地點。WTO首席經濟學家庫曼表示:「我們發現,各供應鏈非常靈活、具有適應力。」
本周亞洲公布的幾項出口指標,均反映今年國際貿易強勁反彈;南韓出口11月重回成長,主因美國、歐盟等主要市場成長帶動;中國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11月飆升至十年高點,另一項中國官方製造業PMI則顯示,11月製造業增速快於預期,動能則來自出口。日本製造業PMI指標也回升至疫情前的水準;台灣11月製造業PMI則創2018年以來新高。
滙豐控股貿易融資全球負責人布萊斯表示,企業並沒有為了防止新風險而把供應鏈遷回國內,實際狀況正好相反。她認為,疫情有如貿易的「大型加速器」,尤其是受到科技扶助的領域;各企業均強化區域基地,瞄準亞洲的約30億名新興中產階級消費者。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