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零售商 退出全美大城市

諾斯崇(Nordstrom)、沃爾瑪(Walmart)、全食品(Whole Foods)、星巴克(Starbucks)及CVS等跨州連鎖零售大廠最近紛紛退出全美大城市,各大市中心和商業區零售前景敲響鐘。
零售商不約而同關閉市中心據點反映出大環境的變化。主要包括商店密集林立、人們在家工作、線上購物當道、租金昂貴、犯罪及公共安全顧慮、員工招募不易等。
如果想重振市中心零售業,大環境需要徹底變革,諸如更密集的社區裡有多元化經濟適用房、體驗型零售店、餐廳、娛樂、公園和其他便利設施,但這些不可能一夕間到位。
顧問業者Shook Kelly創業夥伴舒克(Terry Shook)說,一旦這些城市成為真正的城市社區,零售業便得以不同方式、型態重返市場。
有些共和、民主黨領導人認為犯罪率高是導致大零售店關閉市區據點的主要原因,紐約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2月便說,因犯罪率高,連鎖店關閉、受雇員工失業。
事實上,入店行竊被過度誇大。
華格林(Walgreens)曾說,疫情期間與入店行竊息息相關的虧損擴大,稱為「緊縮」(shrink),而且因零售犯罪決定2021年關閉舊金山五個店面,但該公司負責人最近回過頭來說:「去年也許太誇大緊縮數據。」
沃爾瑪則因虧損擴大、放棄扭轉局面的希望,關閉芝加哥四個店面,將該市區營業規模減半。
事實上,零售業紛紛關閉城市據點並不是近一、二年的事。
根據智庫JP摩根大通機構(JPMorgan Chase Institute),舊金山、洛杉磯、聖地牙哥、紐約市、西雅圖、邁阿密、芝加哥早在2017年初到2021年底間逐失流失零售商店。
專家也同意零售店關閉不只因為犯罪率高,另有若干趨勢交錯,導致商店面臨風險。
也許最關鍵的原因是全美商店過於密集。
根據摩根史坦利,1995至2021年間,每年商店關閉量大於開店量,已成趨勢。
大城市零售店關門格外引人注意,其實是全美現象的一部份。
沃爾瑪2021年起已約關閉40個店面,今年將再關20個店面;諾斯崇今年將關閉15個據點;CVS於2021年宣布,三年內將關900個店面。
有些店面即使還在市區營運,也少有人經常光顧。
主因之一是疫情帶動在家工作風潮,根據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2019至2021年間,以遠距工作為主的人由900萬人跳增為2760萬人。
市中心購物區原本為了每天通勤的上班族而設,遠距工作風潮對實體商店是一大傷害。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經濟學家布倫(Nicholas Bloom)說,辦公室員工每年在市中心的花費約減少2000至4600美元,轉往郊區消費,疫情期間約100萬人離開市中心。
JP摩根大通發現,零售商亦步亦趨離開較昂貴的城市如舊金山、紐約市,轉往物價較低的城市如鳳凰城、休斯頓。2019至2021年間,舊金山、洛城、紐約零售店各減少6%、4%、3%,鳳凰城、休斯頓各增加4%。
實體店面也因線上購物續增而倍感壓力。
根據人口普查,2022年最後一季,電子商務占所有零售業的14.7%,疫情助長其成長力道。
以紐約市為例,關閉的連鎖零售店所售商品多半可網購,諸如服飾、配件、維他命及電子用品。
入店行竊確實也驅使零售店關閉。
根據全國零售商聯盟(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年度調查,2021年與偷竊有關的零售緊縮(Retail shrink)為945億美元,較2019年大增53%,主要是顧客偷竊,另有員工偷竊、人為失誤及其他損失。
此外,高薪召募員工、租金居高不下也加速零售店關門。
根據Cushman & Wakefield,2023年第一季,舊金山平均租金為每平方呎43美元,幾乎是全美均價二倍,紐約市、洛城各32美元、33美元;鳳凰城、休斯頓、達拉斯各22美元、23美元。
如果將來不再盛行到大型百貨公司購物,市區勢必要有更多元化的商店才能吸引人潮。
傳統上,零售店房東偏好長期租約,但這種作法讓開設新店更困難。
市府或可提供財政激勵措施鼓勵房東採用靈活租約,也可放鬆監管以加快許可程序,這些將助長彈出式商店(pop-up store)、季節性零售店及各種食品和飲料供應商進駐。
接著,改善公共交通、在市區興建更多可負擔得起的住房也充滿挑戰,需要更新分區法,允許將閒置辦公樓和商業地產重新開發為住房。
專業設計顧問公司Stantec副總迪克森(David Dixon)說,人們希望在離家僅幾分鐘的地方購物,需要大量住房支撐零售店;市區到處有住房,可讓街道充滿活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