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捧為芝加哥經濟希望 沃爾瑪不堪虧損撤一半據點

沃爾瑪(Walmart)4 月11日無預警宣布關閉芝加哥4個店面,這家連鎖零售大廠將近17年前揮舞帶動當地經濟的大旗進駐,如今卻掉頭離去、結束一半據點,諸多問題浮出檯面,引發熱烈討論。
這麼多年來沃爾瑪在芝加哥開設8個店面,沒想到,沃爾瑪一夕之間抽腿。
沃爾瑪宣布,因虧損不斷擴大而決定關閉店面,其中3個店面位於黑人和低收入社區,今後,老人和沒有便利交通工具的人必須走更遠的路才能採買雜貨、取藥。
關閉的這些店每年虧損數千萬美元,近五年虧損加倍,即使試行各種不同策略仍不見改善。公司2022年整體獲利206億美元,芝加哥虧損卻擴大。
芝加哥第一位猶太裔市長伊曼紐爾(Rahm Emanuel) 2013年為沃爾瑪新店面剪綵,許多市府領導人不惜賭上政治資本和公信力,將沃爾瑪捧為帶動經濟成長的希望,如今一切成泡影,芝加哥市議員當選人莫斯利(Ronnie Mosley)形容,許多人似乎在說:「早就告訴你會這樣。」
鄰近零售業 失業人數大增
小企業、勞工團體及社區倡議人士曾發聲抗議,但歷任市長和關鍵政界領導人力排眾議為沃爾瑪廣開大門進駐芝加哥。
批評者說,沃爾瑪進駐小城鎮可能逼退傳統雜貨店、將薪資往下拉。官員則聲稱,沃爾瑪將為低收入社區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讓人們享用平價雜貨和藥品服務。
向來以農村和郊區為主力戰場的沃爾瑪原本也十分看好芝加哥。
沒想到沃爾瑪一口氣關4個店面,地方政府、全國性政治領導人開了空白支票。
2012年「沃爾瑪對芝加哥的影響」調查發現,與沃爾瑪親近的企業遠比其他同類企業更早結束營運,而且鄰近零售業員工失業人數超過沃爾瑪新店創造的就業機會。
在少數民族為主的低收入地區,除了沃爾瑪,其他連鎖零售店也紛紛關店,包括
全食品(Whole Foods),CVS、Aldi及 Save A Lot,目標市場(Target )2019年關2個店面更惹怒居民。以一元商品為主要訴求的超低價用品連鎖業者如Dollar General 及Family Dollar則在低收入區域擴展,但未銷售生鮮商品。
生意人現實 不獲利就走人
企業只須對股東負責,不獲利時大可掉頭離去,沒有義務留守;無論消費者對大零售商抱有多麼高的期待,一旦企業改變營運重點或關閉據點,人們也莫可奈何
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歷史教授西蒙(Bryant Simon)表示,人們總要求企業解決不想交由政府解決的問題,樂見企業相助,但到頭來又看到企業像生意人般冷酷。
歐巴馬團隊執政時也曾仰仗全國性連鎖業者為所謂的「食品沙漠」(food deserts)地區補充資源,也空歡喜一場;2011年,沃爾瑪、華格林、SuperValu及其他業者高管與當時的第一夫人在白宮發願,2016年前合力在營養食品不易取得的地區開設1500個店面,實際上,2015年時只開250家新超市。
在芝加哥開設生鮮超市Forty Acres Fresh Market的阿布諾(Liz Abunaw)說,在為生計掙扎的社區開設大連鎖店無法解決問題,需要更全面性方案,包括改善住房、就業及公共交通。
有些專家說,與其仰賴大公司帶動地區經濟,倒不如採行政策,全力支持較小的家庭式超市、合作經營體系(co-operatives,店家與學校合作)及農夫市場。
3任市長護航 希望仍破滅
儘管芝加哥當地工會、草根團體及地方領導人強力反對,過去三任市長仍為沃爾瑪護航,將這家大廠視為經濟發展楷模。
三位前任市長中,戴利(Richard M. Daley)2006年簽立否決令,讓沃爾瑪等大型商店不必遵守市議會法案支付10 美元最低工資;2013年沃爾瑪在資源欠缺社區開店,伊曼紐爾(Rahm Emanuel)到場剪綵,致詞稱那是企業兼顧自身利益與社區福利的另一例證;到了2020年,就在「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事件引發全美種族抗爭後,市長萊特福特(Lori Lightfoot)與沃爾瑪執行長董明倫(Doug McMillon)聯袂出席記者會,宣佈沃爾瑪將在芝加哥加碼投資。
沃爾瑪一連串大動作過後並未如預期般創造雙贏。
沃爾瑪巨型超市的設計並不適合都會居民多次少量購物。沃爾瑪曾試著開設小一點的店面,主賣生鮮雜貨,但獲利率遠不及電器或衣服等大宗商品,最終失敗關閉。
莫斯利說,沃爾瑪離開後會找出最好的路,如今「我也必須找出對我們社區最好的路。」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