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曼:不必大砍 社安制度及聯邦醫保其實可以永續

拜登總統在國情咨文演說裡說實話,指有些共和黨人打算為社會安全制度及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設日落條款,共和黨報之以噓聲大作,表示該黨支持這兩項施政,經濟學者克魯曼表示,共和黨目前的反應叫他滿意;也就是說,共和黨的反應只有恐慌,外加放話不知檢點到叫人吃驚。例如前副總統潘斯、前駐聯合國大使妮姬‧海理(Nikki Haley)兩人都說要民營化或「改革」社安制度,其實是話裡藏話,想丟棄兩項資格權益施政。
現在共和黨在放話,要砍「覺醒」施政如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及糧食券。該黨若了解哪些人仰仗兩大施政,還有聯邦醫療補助有多少歡迎,尤其在共和黨選民當中,那麼事情就好玩了。
克魯曼認為,媒體對拜登演講的反應,就沒那麼令他滿意了。他讀了多篇主流媒體的說法,文章認為聯邦醫險及社安制度以其今日形式,當然維持不下去。而且不光在言論版。現在寫新聞,至少有些倒退回2010年代初期,一些極受爭議、反社會保險的社論說法,居然暗藏在照說該純寫事實的新聞報導;社福施政前途猶有爭議,竟被呈現為單純事實。
所以,克魯曼想一切攤開來說。他認為沒錯,一些美國主要社福計畫目前運行的軌道,讓它們未來要比今日花費更大。但要怎麼因應這個軌道其實有得選,而且解決之道不盡然要動手削砍福利。
這一切爭議,有個很好的切入點,那就是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對長期預算的展望,這項報告年年發布,最近一篇在去年七月,裡頭的數字目前到今年二月更新,但基本光景沒變。CBO沒有政策、議程,所以事情辦得很好,其報告是極為有用的資源。
當前的報告,把國家主要社保項目面臨的挑戰、挑戰出自哪裡,描述得很清楚。克魯曼最欣賞CBO的一張圖表,上頭預測未來30年,社福開支的變動,例如認定主要健保、社安計畫的開支增加,很大部分肇因於人口老化,另外,主要的健保計畫開支增加,還受到人口成分變動、人均GDP可能成長所影響。
但克魯曼認為,CBO並非永遠準確如神,事實上,以過去CBO證實出錯的方式來看,還令人啟迪良多。把CBO這張表放在大環境來看,會發現有個傳得很廣的說法,效果上等於說,聯邦醫險及社安制度無法永續,是因為無法負荷嬰兒潮世代大批人退休。但看一下圖表就會了解,預測中的開支增加,只約一半肇因於人口老化;剩下的出自一個假設,沒錯,只是假設,認定醫保成本升速會快於GDP。
克魯曼想先談好人口結構,再處理其他。大家可能認為,預測中的老化只跟嬰兒潮有關,但一般認定,嬰兒潮在1964年已經結束了。所以嬰兒潮最後一批人到2029年就上65歲,距今只剩六年;大多數嬰兒潮世代已經65歲以上退休了。
那麼,CBO為什麼還預測預算會繼續因老化而受到壓力呢?原因在假設平均壽命,特定來說是65歲以後還活多少年,會持續上升。
過去肯定如此沒錯,但有鑒於美國人死亡的原因很多,克魯曼覺得,平均壽命依過去升速持續下去,已經不敢再打包票了。
只是,先對老化讓步一點好了。圖表上健保「額外長成的成本」怎麼講?由歷史來看,健康支出的增速度是比GDP來得快。但大致上我們認為,因為醫生們現在能救治的大病小痛多於以往,影響所及,開支已超過因科技進步而省下來的成本。但成本過分成長的速率,大約自2010年已放緩很多,部分原因在「可負擔健保」(Affordable Care Act)多方面削減成本。不管怎麼看,成本降低確然無誤,由「聯邦醫療保險及險邦醫療補助聯合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所製的全國健康開支占GDP百分比圖可以看得出來。
這種健保成本走緩的現象,已影響到預算的估測,也應該如此。時光回到2010年代初期,也就是「預算極認真人士」(Very Serious People)的全盛時代,他們堅稱聯邦醫療保險及社安制度無法撐持,CBO的預測,就假設健保開支會以破紀錄速率成長;意味按當時政策所做的長期預測,開支的確龐大,顯然無法永續。
但這一點已然改變,還改變多多。很多人依然老調重彈,認為有必要對資格權益施政做改革,克魯曼表示,自己不曉得那些人是否理解:未來開支的預測值,已經下降很多。拿CBO在2009年對聯邦醫保占GDP百分比的長期預測,與2023年所做的預測,兩相對比,發現差異極大;2009年預測認為到2051年占比將超過10%,如今預測則為5%多。
附帶提一下,CBO以往都做75年預測,但不知何時顯然了解:這樣預測沒什麼價值,原因在沒人對75年後世界是何光景能摸得著頭緒。克魯曼以前開玩笑說,還沒到75年,「魔鬼終結者」電影系列的人工智慧「天網」(Skynet)就滅絕人類了,現在大家更清楚:Bing瀏覽器的聊天機器人即將取代人類。不管怎樣,CBO現在只做30年預測了。
總之,CBO現在預測指出,社會保險開支占GDP的百分比,只升到大約5%;還算不少,但並非大到無法想像。另外還有件事要搞清楚:這種漲幅的半數,是假設的醫療成本上揚。國家可以對它們下手,來控制成本,而不必削砍國人福利。兩件事要謹記於心:第一,美國的健保遠比其他任何國家來得貴,效果卻沒比較好;第二,2010年以來,國家已做了很多事來「扭轉曲線」。改善誘因,專注在強而有力的健保,即便現在,都能把開支的成長,限制在遠低於CBO所預測。
假如美國真做到那般地步,資格權益施政開支未來30年可能成長到占GDP的3%。那可不是難以想像的負擔。美國人的稅率在先進國家中算最低,只要有政治意願,歲入肯定能增加個三個GDP以上。
因此,克魯曼表示,社安制度及聯邦醫險絕非本質上無法永續,因人口變化而注定遭殃,假如舉國有意,可以維繫這些施政,畢竟它們深植於社會之中。當然廢除它們,也是一種選擇。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