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短期難降 投資人勿撤出
今年年初科技股遭遇拋售、能源股反彈,美國商銀策略師蘇布拉曼尼亞(Savita Subramanian)當時認為,最少要到12月,專業投資人才會放棄長期以來對成長股的青睞,轉而接受通膨交易。
通膨交易是指放空科技股和美國國債,同時做多大宗商品和美元。
但事實並非如此。現實情況是:相對於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基金經理人仍然偏愛互聯網和軟體公司。
她表示:「這給我們的教訓是,十多年來科技股帶來的收益已讓投資人形成刻板印象,這種效應需要消除,但周期持續的時間要比所有人預期的要長得多。」
雖然史坦普500指數中科技類股已經下跌27%,但她依然認為科技股就是「價值陷阱」,並表示轉向能源業仍有很大空間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該產業面臨供應短缺。相較之下,由於疫情引發的需求增加,科技公司面臨產能過剩,現在不得不裁員。
蘇布拉曼尼亞表示:「我們需要徹底洗牌,但目前還沒有看到這種情況出現。」
今年以來,消費者物價走勢和Fed的緊縮政策幾乎成為投資人最關注的問題。對於一些跟進通膨交易的趨勢投資客而言,今年前10個月的回報無疑是巨大的。但現在隨著通膨降溫的跡象出現,這種交易陷入震盪,從而引發一場爭論,即在成長股大放異彩之時,是否應該回歸舊軌。
然而,蘇布拉曼尼亞的答案是:雖然最近的數據顯示物價有所走軟,但壓力可能仍將停留在較高水平。
另外,該策略師認為,即使越來越多人警告史指可能會在明年上半年跌至新低,但投資人仍應繼續投資股票。
她表示:「我的確相信股市會先跌後漲,而且這是個越來越普遍的觀點。所以我認為,上半年更大的風險其反而是不投資股票。」(財經新聞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