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意象重現 夢迴瑠公圳
在我們少年時,台大大門旁的新生南路是南北向的兩條單行車道,由一條被稱為瑠公圳的小溪分開。小溪兩側是清草覆蓋的邊坡,坡上種植柳樹,枝條垂拂,淡淡的三月天更有杜鵑花盛開其中。那時行人可以從幾座簡雅的小橋穿越新生南路,讓市區內頻添小橋流水的鄉村風味。
我是台大農業工程系水利組1966年畢業生。畢業服完預備軍官兵役後來美進修。數年後卻發現少年時的新生南路已拓寬成繁忙的四線車道,瑠公圳被涵管取代深埋地下。從那時起,我曾回台多次,其間更三次利用夏威夷大學七年一次的休假回台大擔任各半年的客座教授,得以和新生南路重結舊緣。但瑠公圳早已不復再見天日,僅偶爾在夢中浮現。
但現在,我夢中的瑠公圳美景又在現實世界出現了!
台大和台北市政府合作啟動「水圳意象重現計劃」,初步工程巳於2021年6月完成,從台大校門口至辛亥路一段。沿線拆除了舊圍牆,並將過去校園內的機車及腳踏車停車場改建成供行人使用的開放空間。被導入地下排水涵管中的瑠公圳流水得以重見天日,兩岸並新植了大片的灌木及地被植物,形成了一條兼具滯洪功能的生態水道。行人可以漫步其中,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在水旁樹下看到赤腹松鼠,黑冠麻鷺等台大常見的動物穿梭其內。
我在農工系就讀期間,對於台灣南北17個農田水利會的沿革,藉由師長的講解和實地參觀有相當的了解。瑠公圳開鑿的經過更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清朝乾隆初年,福建漳州人郭錫瑠隨父親來台灣北部開墾。當時台北盆地人口稀少,大片土地受限於灌溉水缺乏而不能開發利用。鍚瑠先生立下宏願要開鑿一條人工渠道,從新店溪引水貫穿台北盆地,來提供灌溉水源。他的構想是在新店溪上游也就是現在碧潭吊橋附近,建造一個攔河堰來抬高溪水水位,然後在攔河堰上遊的新店溪右岸建造閘門來控制流入人工渠道的水量。渠道的主幹線自碧潭流經新店,大坪林,景美,萬隆,公館,然後進入並貫通基隆河以南的台北市區。
從乾隆5年(1740年)開工,歷時12年到乾隆27年(1752年)才大功告成竣工通水。鍚瑠先生為了開鑿渠道歷經艱辛,其間為了支付開渠費用,更不惜變賣家產。完工後的渠道及田間引水溝,構成一個完善的灌溉系統,使台北超過1200甲(約12平方公里)的荒地成為良田。後人為了紀念鍚瑠先生建圳的功業,將此渠道稱做瑠公圳。
瑠公圳建成於300多年前。除了農田灌溉以外,兼有都市給水和排洪等功能。隨著台北地區人口增長,大量農田轉為住地和工商業用地,因此排洪,生態保育和景觀的重要性逐漸増大。現在台大鹿鳴堂(原僑光堂)旁的「生態池」和體育舘旁的「醉月湖」都是瑠公圳水系的一部分。
但根據台大校訊1501期對「水圳意象重現計畫」的歷史回顧是:
根據本校校史館彙整的資料,1932年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區計畫」 中,今日的新生南北路即為當時的「一號線特種道路」。道路中央設有排水渠道,渠道兩側種植垂柳,為兼具區域性排水及都市景觀機能的道路。而路中央的排水渠道就是「特一號排水溝」,又名叫「堀川」,於1938年開鑿,並於1942年完成。後來,特一號排水溝於1973年加蓋,逐漸轉為今日埋設於新生南路地下的水泥箱涵。
我感謝台大和台北市政府擬定並逐步完成「水圳意象重現計畫」。我也感謝台大校訊帶來瑠公圳復活的好消息。但是我不同意這一小段回顧中對歷史的詮䆁。日人據台50年期間所建的特一號排水溝,本是瑠公圳水系的一部分。只提特一號排水溝而完全沒有提到瑠公圳,因此把台灣歷史中美好的一段排出於報導之外,這是很不適當的。另外,這一報導將昔日新生南路中的瑠公圳稱做堀川,也很不妥當。
林文月教授於1950年代就讀台大中文系和中文研究所,畢業後就留校任教直到退休。林教授的散文集「作品」中用了下面兩句話來描寫當年的瑠公圳和新生南路:
我們有時候甚至忘記那一條長長的瀝青馬路稱做新生南路。「喏,那條有瑠公圳的馬路。」只要這樣一說,大家都知道所指為何了。
就借用上面林教授的兩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吧。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