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我達達的馬蹄」成絕響…詩人鄭愁予傳辭世 享耆壽91歲

初選投票日開跑 布碌崙逾百人投票 永援聖母殿華裔選民最多

小費文化爭議 激發反小費風潮

聽新聞
test
0:00 /0:00

伊利諾州埃文斯頓(Evanston)市一家韓裔拉麵店,有名非裔男子支付19.89元餐費,未留小費,老闆不滿,尾隨該男子大聲斥罵,威脅要報警,兩人爭執被拍攝貼上網,引發種族歧視風波,餐館被杯葛,老闆後悔莫及。類似爭議愈來愈多,疫情和通膨影響下,如今出外用餐,小費平均達18%至21%,川普總統還準備推出小費免繳所得稅政策,很多消費者不滿,醞釀反小費風潮,可能形成一股新的社會運動。

紐約、洛杉磯近期都發生民眾到餐館用餐未付小費,或小費給得太少,被服務員追到門口強索,或被詢問國籍的事件,對消費者造成心理傷害。如今許多餐館用行政費、廚房費或員工生活工資、健保費等名義,強制收取一定比例小費,連去星巴克、波霸奶茶等買外帶,結帳時都面臨是否給小費的困擾。商家對六人以上顧客強制收取18%以上小費,更成慣例,很多人索性只買外賣,不再進餐館消費。

美國小費文化源起於歐洲,歐洲上層富裕者接受服務後,支付小額金錢表達對提供服務者的感謝,習俗隨著移民傳入美國,變成約定俗成、還發揚光大的文化。美國舉凡餐館用餐、理髮美容、計程車、住旅館、停車、行李或居家搬運、水電修理和各類服務,都須付小費。金額從早期的一元,如今已提高至二、三元,或按消費金額一定比例付費,餐館小費也從早期10%提高到18%至25%,讓消費者吃不消。

小費文化在歐洲反而式微,很多國家不收小費。美國遊客去歐洲或東亞旅遊,享受比美國高檔體貼的服務,反而不收或婉謝小費,感歎美國小費文化變質了。美國小費變成強制,許多中餐館服務差,卻照樣強收小費。部分餐館老闆違反最低時薪法律,不發或只給很低底薪,服務員靠小費作主要收入,加深員工認為「付小費就是付工資」,理直氣壯追討小費。

聯邦最低時薪已達7.25元,20個州遵循這個低標準,但紐約、加州等都會區人口為主的大州,最低時薪已達15.5或16.5元,餐館如依法支薪人事成本大增,刺激遊走灰色地帶的老闆,違法用小費代替薪酬,很多業者也誤認美國給小費是義務,對不付小費的客人視同「吃白食」,追討小費毫不心虛。

疫情後,各族裔餐館大片倒閉,關稅戰使中餐進口調味料或少數食材價格再次上漲,餐館迎來新一波漲價潮。民眾出外用餐除了餐費,加上地方稅、小費後,動輒增加40%是常態。幾波物價猛漲後,連小費都變濫收或強制,駡聲不斷。

很多中餐館服務品質普遍低於西餐,侍者除了領路、送一杯水或飲料,加上送菜,壓根兒沒有服務,服務員經常表情冷漠,卻比照西餐標準收小費。現在連快餐或外賣都強收小費,完全扭曲了小費的初衷。

川普競選期間,宣布要全面豁免小費和加班費付聯邦所得稅(income tax),想爭取底層靠小費為生的選民。這不是說小費完全免稅,而是仍須繳薪資稅(payroll taxes),即社會安全稅,目前稅率是12.4%,員工和雇主各分攤6.2%,這是員工退休後支領社安金的計算基礎,也是Medicare經費和社安金來源。但這樣做聯邦將減少收入,財政雪上加霜,對其他薪資階層也不公平。

小費在政客操作、業者扭曲下,引來反感愈來愈多。多項調查顯示,逾66%美國人對小費不滿,強收小費的糾紛層出不窮,「反小費革命」(Tip rage)風潮出現,Z世代年輕人很多拒付小費。很多人認為,我付了餐費,又沒有額外服務,不應再被多收費;少數餐館以不收小費號召,這場拉鋸戰最後如何演變,還很難說。

小費的作用是平均財富或變相漲價,能使業者生意興隆或反而砍掉商機?小費文化是否應改革,讓消費者拿回主導權?連串爭議恐難有標準答案。

小費 最低時薪 疫情

上一則

別讓台下一代在仇恨對立中長大

下一則

決策者不能一廂情願幻想…請問賴總統「新核能」是什麼?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