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作變為競爭 APEC恐已名存實亡
2023年亞太經合會(APEC)在舊金山舉行,這次第30屆年會正值經濟脆弱、地緣政治緊張和氣候變遷災難將臨的挑戰時刻,有鑑於APEC環太平洋21個成員經濟體的GDP總和超過50兆美元,占全球GDP超過60%,多重的挑戰既強化了APEC的重要性,也凸顯出其面臨的風險。
雖然APEC的成立目的是促進整個亞太地區的自由貿易,但在當今複雜的世界中,不可能將國際經濟與國內經濟,甚至與社會議題切割。
APEC無法自外於全球地緣政治,潛伏在表面的寒暄之下,往往主權和領土問題,陸地和海洋劃界問題,會讓人情緒激動,像是南中國海、東海,當然還有台灣海峽問題;而且APEC也無法擺脫全球衝突,特別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哈瑪斯最近對以色列的恐怖攻擊、以色列的報復反擊。這些悲劇都會影響整個國際社會。
APEC成立的宗旨在讓各國在重大倡議上合作,並在沒有約束性協議的情況下緩和商業關係,大家公認APEC過去幾十年為減少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的確做出不少貢獻。
然而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樂觀情緒,已被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競爭所取代。APEC名稱中的「C」(合作),今天已變成「競爭」,而「經濟」的真意其實是「去風險」和「脫鉤」。
APEC如今的功能和意義已不再像是30年前成立時那樣,經貿議題雖然每年繼續照本宣科,但在全球局勢變動、恐怖活動與戰爭,還有其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崛起之下,原本只是配角的領袖峰會反而喧賓奪主,成為年會重點。今年舊金山年會,就是為中國習近平和美國拜登提供修復雙方關係的場所。
以前和現在最大的對比是:與30年前華盛頓在APEC的主導地位相比,如今美國對貿易的貢獻微乎其微,反而把自己從區域一體化的努力中,進一步邊緣化。
亞洲商業活躍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但美國的保護主義對其他APEC會員國提供更少的經濟誘因,美國雖仍保留對亞洲安全的影響力,但其經濟重要性將會下降。
現在的貿易格局與APEC成立時的全球化程度已截然不同。雖然美國繼續強調「合作」的重要性,但其戰略重點一直是與中國的競爭而不是合作。就像今年的舊金山年會,美國正尋求與該地區其他國家建立夥伴關係,開發中國製造產品的替代品。年會雖仍充斥著貿易討論的語言,但自由貿易重心已轉變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美國在最初的TPP投入不少雄心壯志,但在前總統川普主導下,於2017年宣布退出,進入一個保護主義和產業優先的時代。而當今拜登政府也沒有顯示要重新加入CPTPP的意願。
美國也試圖在這次舊金山年會中強調去年啟動的新印太經濟框架(IPEF),拜登政府希望利用IPEF鞏固其在該地區的經濟領導地位,而無需背負加入由11國組成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自由貿易協定的政治包袱,但由於IPEF不提供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因此大概也不會有太多潛在合作夥伴會對它產生多大興趣。
就APEC本身而言,即使預計2023年區域內經濟成長3.3%,但後疫情的影響、通貨膨脹、債務水平上升、氣候變遷、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經濟碎片化等因素,都給APEC前景蒙上陰影。
其中人口結構變化將成為最主要挑戰之一;老年人口不斷增加,65歲以上人口比率在30年間幾乎增加了兩倍,從1991年的6.8%增加到2021年的13.2%。在此同時,14歲以下人口占比從28%減少至19%。東北亞和東南亞在過去30年更急劇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
從長遠來看,人口老化意味著醫療、退休金和社會安全的成本上升,勞動力減少,可能導致技能短缺和經濟停滯。同時,在此背景下,低出生率和更少的青年人口,意味著工人將在負擔不斷增加的退休費用。
APEC經濟繁榮之路的機會與挑戰並存,在貿易反彈的支持下,預計該地區在中短期內將以更穩定的速度成長,但仍需保持警惕,並正面應對不確定性。展望未來,各國平衡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組合,以及多邊合作,還是應對日益複雜的經濟狀況的重要工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