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下 華為新手機成本驚人

中國華為公司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問中國期間,出人意料地發表最新智慧手機Mate 60 Pro,讓人對美國之前針對中國的晶片制裁效果,產生了疑問。
這一記打在美國臉上的耳光既快又響,除了代表美國的制裁未能阻止中國取得關鍵技術,也應驗了美國晶片製造商的預言:制裁不可能阻止中國,反而會刺激中國加倍努力打造出技術替代品。
這個消息更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高潮,認為即使限制向中國銷售半導體和製造設備,但本土技術正在趕上外國競爭對手。官方的《中國日報》寫道:「中國企業有望抗衡美國政府對晶片供應的制裁和限制」;北京政府更打鐵趁熱,宣布推出一項全新國家投資基金,替其晶片產業籌集約400億美元,以加大力道追趕美國和其他競爭對手。
不過很耐人尋味的是,華為在發表新機的同時,對手機搭載的晶片規格隻字不提,而且在一片歡呼、大力吹捧華為的實力一個星期後,北京又忽然悄悄下令噤聲,網路上歌功頌德的貼文一夕間消失。
不過這也不難理解,華為發表搭載先進晶片的新手機,已經很不給美國老大哥面子;如果再往傷口上撒鹽,難保不會引發另一波更嚴格的制裁行動。
華為在2019年被美國列為實體名單,無法取得先進晶片,就連製造晶片所需設備的通路,也被完全截斷,美國表面上的理由是防止先進高階晶片被移作軍事用途,事實上是美國的晶片製造能力,落後東亞國家不止一個世代。
根據科技研究機構的拆解報告,華為新手機搭載的晶片是中芯國際以7奈米工藝、採用多重曝光方式堆疊出相當5奈米功能所製造出來的。分析師評析,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制裁行動並不算失敗,因為中芯國際是合法利用制裁日期生效前,所取得的設備製造;只是這種多種曝光的製程,成本不僅驚人,而且良率通常不到一半,若無中國政府補貼和華為雄厚財力支援,虧本的生意沒人會做。
這也證明中國最新的晶片進展是漸進式,而不是革命性的,因此無論是北京想慶祝或華盛頓感到絕望,都還為時過早。
華為這款新手機問世,最大關鍵意義在於地緣政治,顯示中國完全可以在沒有美國技術的情況下進行設計,生產出來的產品雖不如西方尖端技術,但已證明具有自行研發的能力,而且其內部零件超過9成都來自本土供應鏈,也對華為所有美國前技術供應商形成重大打擊。
不過現在就判定中國晶片製造業務的競爭力提升,可能為時過早。中芯國際是目前中國唯一有能力生產先進晶片的半導體業者,竭盡全力為華為手機生產的7奈米晶片,可能是短期內的最尖端產品。但7奈米晶片不過是2018年蘋果iPhone的基本配備,今年發表的iPhone 15已邁進3奈米製程。中國雖未退出半導體競賽,但距離領先群仍有一大段距離。
而且這款新手機目前僅侷限在中國市場。中芯國際受限於7奈米工藝良率不佳,晶片出貨量不足以讓華為恢復昔日智慧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華為聲稱將出貨1000萬支Mate 60 Pro,很難用中國製造的7奈米晶片來支持這麼多數量。
蘭德公司2022年的報告證實,軍事技術的發展,像是太空技術、射頻通訊、雷射感應、邊緣計算和集成矽光子學,大多主要依賴28奈米以上的成熟晶片。而華盛頓的出口管制,反而刺激了北京成熟的晶片產業,強化了中國主導全球成熟晶片市場的能力。
無論中芯國際是否能夠達到生產先進晶片水平,只要它能大規模代工生產前一代晶片,就能壓低全球晶片的價格,市場將出現價格壓力和商品化壓力。
美國政府已發起新一輪調查。最直接的作法可能是向中芯國際進一步施壓,同時更加嚴格限制設備出口。美國國會肯定會出現更多關於制裁的辯論,並促使在研擬中的競爭法案中,納入更嚴厲的科技制裁手段,進而進一步收緊對華為美國供應商的出口管制許可。
但拜登政府是否準備聽從國會的建議,對中國實施更嚴格的出口限制,取決於南海和台灣的事態發展,以及美國和台灣晶片製造商的遊說能力。當然,競選連任的政策考量更是重點之一。
美中科技戰方興未艾,「晶片大戰」戲碼遠遠尚未結束。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