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金球獎入圍揭曉 芭比、奧本海默最強

紐約風雨交加 能見度低車禍頻 亞當斯:11日照常上課

習外交攻勢 鞏固北京華府兩極形勢

習近平在反封控抗議浪潮之下,放寬了他自稱勝過西方的清零防疫政策,權威因此受到重挫,但輿論較少注意的是,他在過去一個月發動的外交攻勢,為他創造有利形勢,而且這波攻勢所產生的影響,可能超過抗議浪潮對他的打擊,甚至影響到美中對抗和全球局勢。

11月中旬,習近平先到峇里島出席G20峰會,接著又去了泰國,參加亞太經合會(APEC)。據中國外交部所說,習在G20峰會期間,與11個國家的領袖進行了雙邊會談,包括美、法、澳和南韓等;其後又在APEC期間,與日本、新加坡和菲律賓的領袖進行會談。G20和APEC囊括了亞太和全球主要國家,習密集會談的目的,顯然是要在奪得第三個任期後,修復與一些國家的關係,拉出一波全面出擊的攻勢。

與全面出擊不同的是,11月初德國總理蕭茲訪中,以及剛於9日結束的習近平沙烏地之行,目的不是修復關係,而是取得突破性發展的建立新關係,影響更為深遠廣大。

蕭茲11月4日突訪北京,當時他力排歐盟的眾議,帶著德國的一個龐大工商團,前往北京,斬獲甚豐,得到170億美元的大訂單。這顯然是北京對蕭茲的投桃報李,因為北京正被美歐孤立,而蕭茲卻主動前往北京,為習近平打開一個外交缺口。

《外交事務》5日刊登蕭茲所撰的「中國崛起不應成為孤立中國的理由」,文中他不但為他的中國行辯護,還提出他的「中國觀」,以及他主張的中德關係。他說,中國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因此德國不會與中國脫鉤,也不能與中國脫鉤。他反對新冷戰,因此反對各國形成「集團」,進行角力,他認為各國應建立一對一的「夥伴關係」;沒有國家應該成為另一國家的後院,美國不應把歐盟視為自己的後院,中國也不應視亞太地區為後院。

德國是歐盟最大經濟體,對歐盟有巨大影響。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蕭茲訪中時曾警告說,德國單獨行動,有被歐盟孤立的危險;但其實德國不能與中國脫鉤,這何嘗不是法國的處境?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各國通膨急升,能源價格大漲,經濟發展困難,因此走向北京,為企業創造機會,是各國的一致希望;北京正在爭取歐盟支持之際,雙方一拍即合。估計法國和義大利不久也將步德國後塵,向中國市場尋找訂單。美國趁歐盟能源價格大漲,高價向歐出售液態天然氣,發戰爭財,引起廣泛不滿,蕭茲訪中,這是原因之一。

習剛於9日結束的沙烏地之行,將中沙關係推至一個空前高度。習與國王和王儲會談,雙方簽署了廣泛的經貿、技術轉讓、基建、軍售和文化協議;更重要的是,雙方還簽訂了歷史性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協議,兩國從此進入空前緊密的合作關係。

2017年之前,中沙關係主要建立於石油貿易之上,中國從沙烏地輸入石油,並在石油貿易的基礎上開展經貿關係;雙方五年內發展至全面關係,中國也取代美國,成為沙烏地最大貿易夥伴。王儲沙爾曼要將沙烏地建成為獨立強國,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美國,所有「中國崛起」的因素,包括威權統治、技術、以及基建、都成為沙爾曼的「強國」元素。在剛簽署的戰略夥伴協議中,還包括了輸入華為的技術和設備,以及讓華為在沙國建立數據中心。

沙烏地是美國長期盟友,也長期在政治、經濟和安全上依賴美國,但近年雙方關係惡化,最近沙國減產石油,更導致華府與利雅德的關係進一步疏遠。現在的中東,對美國愈來愈不信任,特別是去年8月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認為美國對中東再沒有興趣,形勢對美國不利。沙烏地是中東大國,對中東有巨大影響力,現在沙國全面倒向北京,並為北京打開中東的大門,這是對美的一大警訊,再往下去,中國或將取代美國在中東的地位。

美中是當今兩個超級大國,雙方的對抗左右全球局勢;目前,美國建立的國際秩序,仍主導全球,但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可能出現巨變;至少沙王儲和德國的蕭茲已認定,美國在衰落,中國正崛起,「東升西降」是事實,所以才會在習近平奪得第三個任期後,立即表態,倒向北京。華府和北京的全球兩極地位,正日漸明確,無論華府如何否定「東升西降」,卻不能阻止蕭茲和沙王儲走上「務實」之路。

北京 蕭茲 德國

上一則

一洲焦點/TIME年度風雲人物澤倫斯基、台積電與美合力

下一則

一洲焦點/晶片戰、烏克蘭、女王逝...2022年十大新聞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