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件事看江澤民的個性與他的時代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11月30日在上海逝世,耆壽96歲,江澤民的一生,其實是最不像共產黨員的領導人,無論是他在「民國上海」的成長背景、技術官僚的務實性格,以及本身個性外向等等,都與拘謹、受條條框框限制的共產黨員截然不同。尤其他一生所經歷三件事,更是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他的性格,以及他統治下的中國。
一、江澤民政治上是投機的;江自從被鄧小平破格擢升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發現自己身陷黨內鬥爭中,以中共元老陳雲為首的保守派主張計畫經濟路線,與支持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鄧小平之間,一直就存在路線分歧。江澤民在兩派之間搖擺不定,甚至一度趨於保守。
鄧小平對此大怒,擔心經濟改革的步子會停下來,一度動念要把他換下來,1992年,鄧小平南巡,火車到漢口、南昌時,接見湖北省委書記以及江西省委書記,都要他們帶話到北京:「誰不改革,誰就下臺」,鄧小平政治上是心狠手辣絕不留情,過去胡耀邦、趙紫陽,都是他一句話就廢了,嚇得江澤民趕快回到改革開放的路線來。
江澤民回到改革路線後,中國自此沒有回頭,加上朱鎔基擔任總理,全面改革,奠下了江澤民治理下十年的經濟快速成長。
二、江澤民是識時務的;李登輝總統訪問康乃爾大學,鄧小平未死,但據說已不能視事,經過密使溝通,雖然江澤民並不準備與美國、台灣翻臉,但解放軍內部群情激憤,江抵擋不住,只好同意展開1995、1996年的飛彈軍演。
如果以此來判定他造成美中台關係的惡化,這未免錯估了他;後來在他任內,1999年雖然美國「誤炸」中國南斯拉夫大使館,全國群情憤慨,江澤民一方面對愛國示威表示支持,但另一方面則要求各級幹部注意避免出現過激行為,最終使得局面沒有失控;在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陳水扁上台,江澤民記取了五年前的教訓,經由與美國的磋商,在陳水扁保證「四不一沒有」之後,維持美中台現狀。
當時也許不會覺得有甚麼了不起,但是現在看起來,對美對台,都是大陸政策中最敏感的部分,江澤民還是審慎的,知道要把握中國的戰略機遇期,不能輕易與台美衝突,江澤民除了發表「江八點」,甚至首先提出「我們歡迎台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分前來訪問」的看法,演變成替後來的「連胡會」創造條件,以及在「馬習會」時正式落實。
三、不過江澤民也是戀棧權位的;2002年雖然交卸總書記職給胡錦濤,仍然以「扶上馬,送一程」為由,延任軍委主席兩年,在八一軍委大樓內設立軍委主席辦公室,發號施令,即使兩年後,解放軍仍然只聽命於江澤民,一切重要決策,即使江澤民不過問,胡錦濤仍得徵詢江澤民的意見。
挑選習近平擔任總書記,應該也是江澤民與胡錦濤妥協的結果,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習近平上台後,幾乎要把江澤民的黨羽一剿而清,江澤民只剩下在黨的集會與閱兵典禮上,亮亮相的價值。
人們往往從現實的稜鏡看歷史,隨著外界對習近平的好惡改變,江澤民的評價也隨之不同;在反貪運動,拉下周永康的時候,江澤民被認定為阻擋改革的黑手,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優先,但是等到習近平大權獨攬,不容異己的時候,江澤民發出仍然健康的訊息,卻不出席集會來抗議,反倒贏得外界讚許。
江澤民退出政治舞台已經20年,很多人都已經不認得他,但更多的是網路時代,江外貌特點,被譏為「蛤蟆」,而在年輕人中間,卻引發「膜蛤」現象。這幾年大陸網上還出現懷念、甚至膜拜江執政時期的言論。
在「白紙運動」方興未艾之際,江澤民的病逝,甚至讓推特上不少網友認為,會有當年胡耀邦病逝的效應,藉著悼念江澤民的群眾,可能會讓白紙運動進一步升級,甚至直呼「下一個六四要來了」。
但這未免太荒謬了,在中共中央「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中特別指出「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我國發生嚴重政治風波,江澤民同志擁護和執行黨中央關於旗幟鮮明反對動亂」,江澤民是因為反動亂起家的,怎麼會有胡耀邦效應?
江澤民雖然外表舉止不像,但仍然徹頭徹底是一個中國共產黨員,為了黨的利益、黨的權力,是絕對不會對民主、人權控制鬆手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