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利率壓制科技 那指連跌兩天

世界OnAir/她研究古琴修復 文物跟生活如此相關

立陶宛:美中台歐外交角力的新戰場

立陶宛外交部長宣布,允許中華民國以「台灣」名義在該國設立代表處後,該國總統諾塞達日前卻公開說「這是一個錯誤」,掀起兩岸角力。北京外交部肯定立陶宛總統「認識正確」,但強調必須付諸行動。台灣次日宣布設立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支持立陶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貿易代表戴琪也向歐盟喊話,力挺立陶宛對抗中國的經濟施壓。

立陶宛是中國大陸邦交國中,首個設立以「台灣」為名的台北代表處。兩年前,多數台灣民眾對立陶宛認識有限,但台灣新冠疫情疫苗荒時,人口只有280萬、比新北市還小的國家卻兩度贈疫苗給台灣,使台立關係急速升溫。當大陸拒絕立陶宛2萬瓶蘭姆酒進口時,台灣菸酒公司全部接受,台灣不少民眾指名買立陶宛啤酒,以表達感謝該國挺台,立陶宛戲劇化成為兩岸和美中對壘的新戰場。

立陶宛在東歐扮演「反中急先鋒」,有其歷史因素。波羅的海三小國脫離前蘇聯獨立,反對大國霸凌成為該國的價值觀,台灣類似立陶宛的處境讓該國萌生同情;加上歷史地理因素,立陶宛極力爭取美國支持以對抗俄羅斯武力威脅。而美國在立陶宛深化對台關係後,承諾與該國簽署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被北京譏為「投名狀」,警告這是「為大國火中取栗」終將付出代價。

北京當然不希望立陶宛挺台灣,會變成其他東歐國家的表率,除了拉脫維亞等國可能效法,捷克近期和台灣也很友善,北京關注它形成兩岸在歐洲外交戰的破口。中共因此立即祭出對立陶宛從大使級外交關係,降級為代辦,並施以貿易報復。立陶宛聲稱,該國出口中國貨物續遭中國海關封鎖;中共也向歐洲大廠宣布,用立陶宛零組件生產的商品將無法進口中國,威脅德國等歐盟國家。

立陶宛對中國貿易額只占該國1%,原不擔心北京報復。但德國每季投資立陶宛逾50億歐元,北京的間接貿易抵制,對立陶宛構成挑戰,直接衝擊該國政情。前總統亞當庫斯就說,承認台灣「應該是大國的事,不是小國來帶頭」,他認為與中國關係惡化,對立陶宛是巨大損失。

立陶宛是半總統制的多黨政治國家,連串「反中挺台」政策成為內部爭論焦點。總統諾塞德談話有多重盤算,一方面抨擊總理對中國政策激進錯誤,也有意藉「名稱未和我協調」,把責任推給總理。諾塞德和總理希莫尼特上次總統選舉就是對手,前者談話也在為今年地方選舉布局,想為日趨下跌的政府支持度補血。更重要的,這是向美歐喊話,表達立陶宛狀況危急,爭取歐盟和美國施援手。

美國和歐盟抨擊中共用經濟施壓脅迫立陶宛,歐盟也擔心類似效應造成其他歐盟國家的威脅。布林肯和法、德外長通話,不僅關注俄羅斯和烏克蘭問題,特別將立陶宛處境提上檯面;貿易代表戴琪與歐盟執委副主席通話,強調美歐應一起支持立陶宛應對中國的威脅。

但北京間接制裁立陶宛,策略多少奏效,德國是關鍵。德國新上台的聯合政府對中政策並不穩定,中國是德國第二大出口國,德國不能失去市場。但美中兩大陣營對壘,德國和歐洲將被迫選邊站,新政府在經濟利益和價值道德取向上陷入兩難。

德國媒體也質疑,新外長強調「以價值觀為取向的外交政策」,會不會因對中國政策而泡湯,諸如西方各國外交抵制冬奧,德國就不願明確表態。對立陶宛處境,德國外長表示,「作為歐洲人,我們團結站在立陶宛這一邊」。

歐盟宣稱要祭出「反脅迫工具」聲援立陶宛,然而政治表態與經濟作為能否同步,立陶宛能否挺住北京的間接報復,得看歐洲企業能否對中國實質「硬起來」。

台灣花2億美元創設基金,想讓立陶宛挺住,不讓好不容易建立的灘頭堡破功。但島內有質疑這是「去中華民國」的新努力,懷疑花2億美元是否重覆「凱子外交」。諾塞達談話也為台灣代表處的未來命運,投下陰影。

立陶宛是強權對峙下謀生存發展的小國,屢屢搶占美中對抗的浪頭尖,當然有莫大風險。台灣利用「新歐洲」國家的發展想絕處逢生,但這些國家內政不穩,常有翻船風險。譬如當年和馬其頓建交花費近2億美元,邦交僅維持兩年,殷鑑不遠。

立陶宛和台灣終究都是美中博弈下的棋子,很難真正主掌自己命運,歐洲、立陶宛與北京的關係,也反映美中外交較勁的核心,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立陶宛 德國 北京

上一則

一洲焦點/國會進攻周年 2黨各有盤算、Omicron帶來曙光?

下一則

一洲焦點/拜登重推投票法案? Omicron高峰已過?檢測優先、通膨40年最高 物價驚人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