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 盤點近期大裁員行業 科技、娛樂業最慘

今年下半年以來,企業裁員之聲不絕於耳,但其實國內的失業率依然在3.7%的低點;華爾街日報(WSJ)整理出近期宣布裁員的主要企業,顯示絕大多數都是在新冠疫情期間高度膨脹的科技公司,以及部分娛樂等線上活動產業等。
Meta「誤判趨勢」 裁員逾萬人
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在11月中宣布裁員1萬1000人的消息時就曾表示,他們曾相信,疫情期間推動的網路蓬勃發展將成為一直持續下去的趨勢,然而現在他們承認這是「誤判」。
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現在又開始裁員的各行各業,絕大多數都與網路、雲端、居家等活動有關,除臉書外,推特(Twitter)的裁員幅度高達50%,相當於3750人;Snapchat也裁員1200人,相當於20%的員工。
亞馬遜、惠普、外送平台都裁人
疫情期間的居家需求,曾經推動電腦等電子產品銷售昂揚;現在,惠普(HP)準備削減高達10%、相當於4000名至6000名員工,理由是預計電腦銷售「崩跌」的趨勢將持續到明年;另一間受類似情況影響的微軟(Microsoft)10月也裁員,但未透露人數。
在電商界,亞馬遜(Amazon)裁員1萬人;還有外送平台DoorDash裁員1250人,相當於該公司6%的員工,原因是疫情期間過度擴張;支付系統Stripe則裁員1000人。
AMC電視網、華納兄弟、迪士尼跟進
在娛樂界,AMC電視網(AMC Networks)裁員200人,相當於20%的員工;華納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裁員1000人,之後還會更多;迪士尼(Disney)宣布將裁員,並指Disney+過去三年來已虧損逾80億元。
過度擴張 疫期當紅行業 如今叫苦
宣布裁員的還有Peloton,因為疫情結束之後,家用健身設備需求下降;汽車、二手車等曾經炙手可熱,現在Carvana將裁員1500人;房市曾經創紀錄火熱,許多買家不惜現金交易,但Redfin近期分別在6月、11月汰除8%、13%的員工。
許多企業祭出裁員不僅止於疫情期間快速膨脹,也援引通膨、利率上升、美元走強、經濟前景不確定性等理由,例如Lyft裁員近700人,或是H&M裁員1500人等;除經濟面之外,H&M還受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被迫撤離該地業務的影響。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