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氣候峰會5大要點…進展最大也退步最多

在埃及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20日閉幕,英國廣播公司(BBC)整理報導,COP27的五大要點為:矢言建立「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減排承諾開倒車、依然堅持「地球平均溫不能上升逾攝氏1.5度」的目標、石化公司的勢力依然強大、政治依然影響峰會等。
歐美等富裕國家同意設置「損失與損害基金」,用於補償其他開發中國家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災難而造成的損失,不單是本屆峰會、更堪稱是2015年「巴黎協議」以來的最大進展。
雖然目前除了文本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未知數,例如資金從何而來、資助標準等付之闕如,甚至很可能遠遠不足以彌補損失,但是此舉仍是全球團結一致、重建信任的重要象徵。
但是本屆峰會的協議強度,卻可能是「巴黎協議」以來的最大退步,不承諾全球排碳量應在2025年觸頂回落,不矢言逐步汰除燃煤,甚至將促進「低碳排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展並列,形同是為排碳量比煤炭低的石化燃料開綠燈。
富裕國家依然堅持地球均溫不能高於工業革命前的均溫攝氏1.5度,但是協議的減碳文辭薄弱,排碳量全球最多、且人均排碳量已超過歐盟的中國對此漠不關心,「2027年之前,地球均溫高於1.5度的機率五成,2031年後,地球均溫永遠高於1.5度」幾乎成為必然,除非之後的氣候峰會能再有突破。
本屆峰會另一大關注點是,石化公司異常活躍,636名國家或企業代表團成員與這些企業有關;報導形容,這次的峰會彷彿是個「石化貿易博覽會」,理應旨在減碳的場合,卻有許多非洲國家推銷他們的石油或天然氣開採項目,最終導致減少使用石化燃料的倡議沒有出現在協議文本中。
政治依然是影響峰會走向的重要一環,例如矢言阻止亞馬遜森林砍伐的魯拉當選巴西總統,成為會上出盡風頭的人物之一,也讓與會者信心昂揚;另一方面,人權問題備受關注的主辦國埃及,顯然沒有推動關鍵議題的熱情;報導指出,主辦國埃及的態度,也是導致協議不盡人意的原因之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