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南德茲:台灣政策法案 不會改變美對台政策

參院外交委員會14日下午將審查台灣政策法案,委員會主席暨法案提案人梅南德茲13日在國會表示,已就此案與美國政府舉行各種對話,他認為這部法案能解決拜登政府部分擔憂並表達參院立場,是一部不會改變美國當前台灣政策的強大法案。
續支持台灣自我防衛
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John Kirby)13日表示,國會和政府部門官員在審查過程中將持續溝通;美國支持台灣自我防衛的承諾依然堅定不移,且會持續推動。
柯比表示,美國已深化對台灣的支持,拜登政府日前宣布超過1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計畫,這將有助台灣應對正在面臨的各種威脅,尤其是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7日表示,國會即將審查的台灣政策法案,有部分條文令人擔心,他將與議員們事前溝通。
首度回應白宮關切
梅南德茲(Bob Menendez)首度回應白宮關切,他說,已和政府部門舉行各種對話,並透露已有進展能夠回應拜登政府的部分關切。
「這不會改變美國當前的台灣政策。」梅南德茲說,而是更清楚地表明美國協助台灣的意願,包含協助台灣捍衛領土完整、拓展國際空間等。
梅南德茲表示,「因此我認為這仍是一部極為強大的法案。」此案能回應一些問題,不同的人對相同文字會有不同理解,但「我們將達成預期所需目標,我認為我們明天有一場強勁的跨黨派表決案。」
「立陶宛的經歷不能重演。」他說,立陶宛做出與台灣交往的主權決定,卻遭到中國的經濟打壓,美國必須確保各國能自由做出主權決定不受脅迫,否則就是輸掉這場戰鬥。
「1979以來最全面修訂」
梅南德茲與共和黨籍參議員葛理漢(Lindsey Graham)4月訪問台灣,回到華府後提出台灣政策法案,內容包括提供台灣軍援資金、制裁升高敵對情勢的中國官員、賦予台灣「主要的非北約盟友」地位、要求國務院協調更改台駐美代表處名稱等;梅南德茲形容這是「台灣關係法」1979年生效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修訂。
提供台軍援資金引爭論
金融時報報導,這項法案將首次提供台灣軍援資金,並在中國不斷升高壓力之際,大幅改變美台關係。但美國各界對法案內容仍有爭論,有人認為美國必須採取更強硬立場挺台,也有人憂心這項法案會不必要的激怒北京,連白宮都罕見在法案審理前表示憂心。這部法案進度,引起美中台三方強烈關切。
共和黨眾議員蓋拉格等支持者說,該案早該通過,且在俄國侵烏後顯得相當重要,「在烏克蘭的威懾失敗,顯示我們不能等到開戰後才向台灣提供關鍵武器」。不過,該案裡部分象徵性內容,如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美國學者認為,中國會將其視為美台恢復共同防禦條約。法案中允許台灣將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可能進一步升高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彭博資訊日前報導,拜登政府憂心這部法案將「適得其反」,牴觸數十年來美國對台海的「戰略模糊」政策,白宮正遊說民主黨參議員對台灣政策法踩煞車,但似乎擋不住,參院外委會即將登場審議。
台灣政策法案要先在參院外交委員會討論,才送至院會,然後再由眾院審查,還需要相當久的時程。
影片來源:世界新聞網 一洲焦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