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爭議為油轉彎?拜登中東行 難脫川普政策

拜登總統在2020年大選競選期間高舉人權大旗,似乎有意展現出將與前總統川普不同的中東政策;但是在油價飆漲,拜登致力於跨大西洋聯盟的歷史,以及美國將中國視為全球自由民主秩序的威脅等背景下,進入白宮的拜登要在中東有什麼特殊作為,難以期待。
拜登將在13日啟程訪問中東,第一站為以色列;在競選的時候,拜登曾經批評川普放任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拓墾定居點,另外,巴勒斯坦裔美籍半島電視台記者阿克萊(Shireen Abu Akleh)5月遭到槍殺,極可能由以色列士兵所為。
但是拜登就任總統後,對以色列的政策沒有太大調整,沒有新的以巴和平藍圖,要求以色列停止拓墾似乎莫可奈何,還對川普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擁有主權一事保持緘默,儘管該舉動已翻轉美國半世紀的外交政策。
沙國王儲涉卡舒吉命案惹議
拜登下一站是沙烏地阿拉伯,將與沙國國王沙爾曼(King Salman)及其王儲、實際統治沙國的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會晤;後者曾經應在2018年指使殺害華盛頓郵報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
拜登在競選總統時,曾痛罵穆罕默德此舉讓沙烏地阿拉伯變成「被排斥的國家」(Pariah state),並矢言就任後要重新審視與沙國的關係,要沙國為其人權紀錄「付出代價」,翻轉川普就算無視暗殺事件,還稱穆罕默德為「偉大盟友」的作為。
油價飆、通膨 對沙態度軟化
儘管白宮極力淡化有關「增產石油」的論述,但是拜登對沙烏地阿拉伯態度的軟化,幾乎可以肯定與此有關:拜登批評沙國時,國際油價每桶41元,現在則是105元;油價高漲及促使的通膨,正不斷傷害美國民眾的荷包。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冷戰期間從政的拜登,更珍惜與歐洲、北約、日本等盟友交往,儘管拜登與所有1970年以後的以色列總理都會晤過,但是終非個人深交,再加上中國對自由民主的威脅,都讓中東的重要性被讓位於歐洲及亞太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拜登中東行的象徵意義,即傳達美國依然將長期珍視此地區的訊息,更大於實質性的內容;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中東學者薩克斯(Natan Sachs)就說,拜登似乎還是得「混亂地延續」川普的中東政策。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