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生產力不足、要求調薪… 全美製造業陷入「死胡同」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公司在產品設計及科技創新方面仍然領先世界,但在產品的最終製造業則愈來愈依賴國外,尤其是是亞洲的中國、台灣及南韓;聯合汽車工會(UAW)罷工更凸顯美國製造業的現狀:要求提高工資及更好的福利,但薪酬最終是與生產力掛鉤,工人生產力不足,自然就無法提高工資。
報導指出,前總統川普透過關稅、補貼和其他政府干預手段,對外國產品設限,並鼓勵在美國設廠生產,希望扭轉美國製造業仰賴外國的局面;現在的拜登總統也採取同一策略,然而美國的製造業始終無法復興。
美國製造業及工人其實早已陷入生產力不足的死胡同,不要說低技術的勞力密集產品,很久以前已轉移到海外,現在連最先進的電動車、電池、發電設備、半導體等,幾乎都來自國外。
不管川普政府或是拜登政府,都大大低估了亞洲製造業在成本、品質方面的進步,以及美國製造業的下滑程度。自2009年以來,美國製造業每小時的生產量,平均每年僅成長0.2%,遠低於歐洲及絕大多數亞洲經濟體。
汽車製造業情況尤其糟糕,從2012年到去年,生產力下降了32%,當中雖有疫情因素在內,但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決策、供應鏈、公共基礎設施和監管都存在問題。根據華盛頓智庫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的數據,美國製造商使用機器人遠少於競爭對手,特別是在中國、台灣、南韓等。
再以汽車製造業為例,美國每輛汽車的成本是最高的,成本最低的是在中國。勞動力帶來的不僅是成本問題,熟練工人的短缺,對生產力、品質及企業文化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美國製造業問題遠不止汽車業,飛機製造業也如是,波音公司由於生產問題,去年交付的飛機數量,造低於歐洲空中巴士的三倍。
在半導體領域,美國公司雖仍主導設計,但生產逐漸讓給亞洲,英特爾(Intel)是現時美國唯一集設計與製造晶片於一身的大公司,但製造能力遠遠落後於台積電,如今最先進的晶片都已非美國製造的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