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加大武嚇 台灣已成國際議題 美壓力更大

台海局勢升溫,引發國際關注。新加坡媒體引述學者分析指出,兩岸關係改變主要因為北京的緣故;美國國會眾院議長(Nancy Pelosi)8月訪台後,中國加大對台軍事恫嚇,已將台灣變成國際議題,美國不得退縮的壓力也更大。
台海局勢已成為國際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24日以近兩個版面的篇幅刊出多篇報導,從美、中、台等不同角度分析台海情勢發展。
其中一篇報導指出,雖然目前兩岸關係處於數十年來最緊張的狀態,但許多台灣民眾不因此而擔心,即使情況確實有些改變。
報導引述澳洲國立大學專攻兩岸議題的政治學者宋文笛(Wen-Ti Sung)分析,裴洛西訪台成了北京擴大台灣周圍軍事行動規模、創造軍事「新常態」的藉口,但同時也減少美國拋棄台灣的風險。
他認為,中國在裴洛西訪台後加大對台軍事恫嚇,已讓台灣成為國際議題,這也讓美國不得退縮的壓力更大。
兩岸關係自2016年開始走下坡,近幾個月緊張情勢更急遽升溫。
華盛頓大學傑克遜國際研究院助理教授林于翔(James Lin)觀察,儘管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反對與中國大陸統一,但她並未單方面對兩岸關係造成重大改變。
林于翔認為,近年兩岸關係改變主要是北京方面的緣故,特別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事實上,裴洛西訪台之前,中國已頻頻出動軍機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打壓台灣。林于翔指出,裴洛西訪台只是進一步加劇這些壓力而已,包括中國祭出經濟制裁、發射飛彈落入台灣附近海域等。
為因應中國軍事威脅,台灣一方面增加國防預算、強化不對稱戰力,同時也尋求更多國際支持。
宋文笛表示,台灣正尋求透過多邊的方式來嚇阻中國軍事冒險主義,這包括更積極進行國會外交、接待外國訪賓等。
除了美國,台灣也試圖強化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關係,並持續遊說其他國家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
宋文笛分析,這些動作將台灣議題國際化,若中國入侵台灣,也會提升其他國家加入國際對北京實施外交、經濟制裁的可能性。
另一篇報導分析,裴洛西訪台及中國的反應,導致美中關係跌入「新低點」,台灣成為美中兩強間最嚴重的「衝突熱點」。
對於拜登表態美國將防衛台灣的說法,有專家分析,這將強化中國加強軍事能力的決心,為可能的入侵行動作好準備。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祁冬濤指出,和平統一台灣仍是中國的第一選項,但習近平確實比先前的中國領導人更有決心,為「非和平統一」做準備。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