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達州發現小行星撞擊地球碎片 距今6600萬年前

全國公共廣播電視台日前播出紀錄片,認為在北達科他州化石地層,找到大約6600萬年前、衝撞地球小行星的殘片;科學界一直認為,那顆直徑約巴黎兩倍大的小行星,導致恐龍滅絕並摧毀地球上75%生命,不但結束了恐龍時代,也是地球歷史的轉折點;美國太空總署(NASA)形容這項發現「驚心動魄」。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報導,小行星撞擊後,除了在現在的墨西哥南部留有一個直徑200公里的撞擊坑結構外,由墨西哥南部到美國中西部一帶,直至北達科他州的地獄溪地層(Hell Creek Formation),留下長達2000多英里的痕跡,科學家稱之為塔尼斯(Tanis),保留了這個災難性時刻的大量殘餘化石。
英國艾登堡爵士(David Attenborough)與古生物學家德帕爾瑪(Robert DePalma)在紀錄片中擔綱,他們表示先前在塔尼斯的琥珀化石裡,發現微小的行星碎片藏在魚鰓化石內。
塔尼斯化石出土的地方,一直被視為是解開恐龍末日之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研考察地點之一。
這裡保存了成千上萬種保存完好的魚類化石,德帕爾瑪認為牠們是遭沉積物埋葬,因為小行星撞擊時釋放了大量的水,向上沿著內部海道升起。與海嘯不同的是,海嘯需要花數小時才湧到沿岸,但撞擊後的水,是在小行星墜入海中立即湧出。
這些魚類在小行星撞擊的一小時內就死亡,而不是由於隨後發生大規模野火以及遮天蔽日的灰燼而死亡,而岩石熔化結晶成玻璃狀的化石,除了海洋生物外,也藏有行星的碎片。它提供了罕見的證據,證明導致恐龍時代結束的原因。
艾登堡與德帕爾瑪這個發現及推斷未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但相關紀錄片則11日在PBS節目「 Nova」播出。
紀錄片科學顧問、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教授本頓(Michael Benton)說,先在科學期刊發表才合慣例,但其他許多古生物學家都同意,這個化石遺址確實代表了恐龍的末日。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