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被迫加薪招人…勞工搶手→催化通膨

就業市場熱絡是廣大勞工期盼之事,但在當前卻可能是雙面刃,因為這樣的市場已經成為40年來最嚴重通膨的催化劑,迫使聯準會出手、試圖為就業市場降溫;而若聯準會真的不得不走到大幅升息的時候,很可能將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
就業市場之所以會催化通膨,是因為當企業招聘困難的時候,只能加薪搶人所致;而要讓就業市場降溫,華爾街日報(WSJ)分析報導指出,這有兩個辦法:讓企業不再需要那個多職缺,或是讓更多人進入就業市場。
不論從避免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更加鷹派、過度為經濟潑冷水,且其行動依然緩不濟急的角度來看,後者無疑是更理想的狀態,更是當前應極力促進之事。
今年4月的勞動力參與率為62.2%,依然較2020年2月疫情前的63.4%低1.2個百分點,代表當前全國勞動力參與人口仍較疫情前少120萬人,而且如果計入2020年初以來的勞動人口增加率,則數字恐怕將更為不好看。
截至今年3月,平均每位失業者可配得1.9個公開的就業機會,這也代表任何可能讓企業停止招聘的政策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
雖然4月的失業率降至3.6%,與新冠疫情前的3.5%接近,但這是因為勞動力參與人口的定義是已就業及失業人口加總,而失業人口的定義是有在積極找工作而不可得者。
也就是說,儘管勞動力參與率已經比最糟糕的時候還要好得多,但是在經歷過疫苗接種,疫情威脅性降低,各種紓困福利的推行到退場後,仍有許多民眾依然不願意重新投入職場,其回流就業市場的人數並未讓經濟學界感到滿意。
隨著氣候逐漸回暖,以及紓困金及存款的耗盡,勞動力參與率上升仍是可預期之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4日就表示,目前聯準會預期勞動力參與率多少會有些上升。
這代表聯準會在行使貨幣政策的時候,會觀望就業市場的態勢如何;但如果上升幅度令聯準會不甚滿意,就可能會更大幅度的升息已緩和就業市場,也讓經濟衰退作為代價的發生可能性更上層樓。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