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憂鬱症不是正常的憂鬱情緒,而是太久太嚴重的負面情緒,伴隨著失去興趣,還有許多身心症狀,影響正常功能,所以憂鬱症是一種疾病。
生理因素→甲狀腺異常、慢性病、腦部疾病
憂鬱症的成因複雜而多變,但基本上是生物、心理和社會等三大因素共同作用而成。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表示,身體疾病如甲狀腺亢進或不足,多重慢性疾病或腦部疾病可能引發憂鬱症。
心理因素→強迫性完美主義、悲觀主義
心理因素與人格特質也和憂鬱症息息相關,張勳安進一步說明,在門診中,因憂鬱症尋求協助的患者常對自我要求高、有強迫型性格的完美主義者;也有不少患者分享,自己從小悲觀,可能一點小事情就起很大的反應。
常合併症狀 身心互影響
張家銘指出,憂鬱症診斷是根據症狀、持續時間與嚴重性綜合判斷,其中重鬱症患者在九個身心症狀有五個以上,持續兩周以上並影響生活功能;輕鬱症的診斷是一定要有憂鬱情緒,並且在六個症狀中至少二個以上,持續超過兩年並影響功能,輕鬱症若不治療也可能發展成重鬱症。
憂鬱症常合併許多身體症狀,包括呼吸不順、頭痛、背痛、頭暈,或者合併許多嚴重或慢性身體疾病,例如心臟病、中風、慢性頭痛、癌症、洗腎、自體免疫疾病等,患者也常常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就診於非精神科。
受情緒左右 誤認失智症
另外,憂鬱的長輩不只會出現心情低落、食欲不振或睡眠障礙等症狀,常伴隨健忘等症狀,被誤以為是得失智症,甚至又稱「假性失智」。
台北榮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解釋,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有許多差異,失智症是慢慢退化的疾病,病情無法逆轉,患者短期記憶不好,但幾乎不會意識到自己記性不好。反之,憂鬱發病時間短,患者會主動抱怨記憶變差,家屬也可以準確說出長輩何時開始健忘。
培養運動習慣 分泌抗憂鬱激素
預防憂鬱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建議,首先應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對抗憂鬱的激素,促使心情愉快輕鬆,接下來應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訓練自己保持正向的思考方式,避免陷入煩惱無法脫困。
另外,不要給自己太高的要求或壓力,避免過多自責與挫折感,減少對自己的無助感和無望感。劉嘉逸強調,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不易預防,發現身旁的親人或朋友有憂鬱症狀的現象,一定要盡快陪同尋求專家診斷及治療。
重鬱症9症狀指標
4種心理症狀
•心情憂鬱
•無價值感罪惡感
•無法專注決斷
•死亡或自殺意念
5種生理症狀
•興趣喪失
•體重食欲下降
•疲累
•精神運動遲滯或激動
•失眠或嗜睡
※上述症狀至少有5個、持續2周以上。
輕鬱症6症狀指標
•食欲變差或太好
•失眠或嗜睡
•疲累
•自卑
•無法專注做決定
•無望感
※上述症狀至少有2個,且持續超過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