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從中國來美留學的女生孟竹君,次年檢查出腦部腫瘤,手術後雙目失明,生活難以自理;她的母親在得知女兒患病後,立即來美照料;由於中國醫療條件限制以及孟竹君無法長途飛行,已有居留權的母女二人至今未打算回中國,在辛苦的生活條件下,仍努力融入美國社會,打算長期留下。
孟竹君和母親目前居住在皇后區牙買加(Jamaica)的一個避難所,進出都要過安檢門,外人一律不得進入;母女二人在避難所內的會客室接受了本報採訪,母親回憶起過去近十年和女兒一起走過的路,幾度哽咽。
影音來源:記者朱蕾(訂閱世報YouTube看更多新聞影音)
頭痛暈倒 美好人生變調
2009年,當時24歲的孟竹君從中國天津以全額獎學金來到紐約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讀書;她說,「那時我抱著很大的夢想,希望學有所成,並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2010年11月初開始,孟竹君每天感覺頭暈,當時以為是學習壓力大、太累導致;然而11月底症狀開始嚴重,特別是晚上頭痛難忍、嘔吐,有時一夜睡不著;12月初某日,孟竹君因為頭痛欲裂在臥室暈倒送醫,檢查發現腦部有一個直徑六釐米的腫瘤。
「女兒進入急診室後,她的同學給我打來電話,我聽到時根本不相信。」孟竹君的母親張春華說,家族沒有腫瘤病史,平時也沒聽女兒說過不舒服,還想會不會是敲詐,「聽到女兒的聲音後,彷彿晴天霹靂,什麼都沒考慮,只想著快點去美國,早日見到女兒,立即辦理來美手續。」
剛從教師崗位退休兩個月的張春華,立刻放下中國的一切赴美國。
「看到孩子樣子時的心痛,已無法用語言形容,她是死是活都是未知。」張春華說,女兒接受手術後,眼睛就看不見了,腫瘤被切除了90%,還有10%因為生長在記憶神經上,只能靠放射治療;手術完出現腦水腫,體重降到70磅,骨瘦如柴,「我感到迷茫無助,不敢想未來,過一天算一天。」
孟竹君手術後,張春華曾想過帶女兒回中國的家,畢竟那裡有家人和朋友,「但想回也回不去,當時她大小便失禁、不能吃東西,雙目失明,寸步難行,更坐不了飛機。」
孟竹君在發病後半年內接受了三次手術,很長一段時間,她一下床就暈,走一步都困難,必須有人照顧,母親一直陪伴在她身邊,全力照顧。
唱起詩歌 谷底看見光明
「那段時間,我到了人生的最谷底,眼前一片漆黑,連點光也感覺不到。」 孟竹君說,她的心中也一片漆黑,「處於完全絕望的狀態,生活沒有任何希望。」
半年後,因各種機緣巧合,母女二人接觸基督教。「我們沉重的心情開始逐漸轉變。」孟竹君說,唱詩歌給她活下去的信心,「我什麼都不能幹,但我能唱歌。」
在孟竹君身體恢復一些後,教會裡一個在神學院上學的姐妹,問她想不想上神學院,她毫不猶豫地說好。
不過,她雙目失明,學校又在新澤西州,要去就得住校,還好教會的一個弟兄,引介一位盲人學校的老師教她用杖走路,教她如何處理自己的生活。
2014年,患病後的孟竹君第一次獨自從家裡走出去,到神學院上學,「學校裡的學生都是正常人,因為不確定我是否能讀下去,第一個學期我選擇旁聽,第二年開始修學分」;2016年,學校搬到紐約市布碌崙(布魯克林)區後,母親便陪讀;孟竹君2018年5月從神學院畢業,畢業前她又同時就讀曼哈頓的盲人學校,學打字、電腦等。
拿到綠卡 盡力回饋社會
孟竹君2016年拿到綠卡,目前母親的綠卡申請也已獲批。
「雖然女兒可以獲得很多福利,但我們都盡量不給政府增添負擔,能自己的解決的就自己解決。」張春華說,她們放棄免費的護工,母親來照顧女兒;女兒上學後,母親就開始出去工作,當護理員、保母等;還連續多年帶著女兒在法拉盛做義工,希望回饋社區,「在美國舉目無親的我們,能夠走過來,是因為得到太多熱心人的幫助,我們懷著感恩之心。」
在盲人學校,孟竹君可以念大學預科,甚至有可能送重新進入大學,將來還能工作;她說,美國的科技很先進,對盲人來說,限制並沒有那麼多,教育方面也很完善,「我很努力,因為看到了希望,知道我還是有出路的,將來我靠自己還是能夠生活的很好,甚至比有些正常人生活的還好。」
「女兒雖然學習上可以獨立,但生活上還是離不開人,例如稍不注意就會把杯子打碎,不放心她自己倒熱水。」張春華看著女兒說,「我們倆就拴在一起了,她走不了,我也不會離開他。」
更多故事:
➤回不去的祖國╱偷渡來美 家有病童 他為孩子堅守留美
➤點更多專題裡看華人移民的故事
律師觀點:
➤自行車被汽車撞 不同狀況求償對象不一樣
➤政治庇護成功關鍵
➤政治庇護條件寬 獲身分希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