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區常見中老年人拾荒身影,社區人士發現,近年拾荒者有年輕化跡象,有40幾歲的新移民為符合來美五年才能申請福利的資格,便利用空檔拾荒賺取零用錢,也有中年婦女半夜徘徊酒吧附近,搶著要收集店家的空酒瓶。
布碌崙(布魯克林)華人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羅添福表示,以往華裔社區常見的拾荒者多為收入較低的耆老,但近年有些中壯年新移民不諳英語、找不到工作,也逐漸投入拾荒這類「零成本」的工作。
羅添福說,這名新移民說自己身體不好,又不會說英文,無法做餐館或其他工作,而拾荒不需要與人交談,只要翻翻垃圾、撿撿瓶子,一天就大約可有20幾元的收入。
紐約中華公所主席伍銳賢也說,拾荒者人數雖未明顯增加,但以前拾荒多為老人,近年卻常有不少中年婦女深夜或凌晨流連街頭或酒吧門口,就為了撿酒吧丟出來的玻璃瓶罐。
也有一些不懂英文的華裔耆民眾移民美國後,撿拾瓶罐貼補家用,布碌崙華人社區的拾荒者就有不少依親的女性耆老,但她們因語言和文化差異而被投訴,甚至遭到攻擊。
一位住在班森賀的70歲王女士,四年前由女兒申請從福州移民美國,她說,因為在家沒有事做,又沒有孫子女要照顧,她又不會英文,三個月前通過同鄉介紹,開始收取鄰里間的瓶罐,早上7時左右開始,四天收一次,收入雖不多,但會交給女兒補貼家用。
羅添福表示,拾荒有衛生疑慮,拾荒者在垃圾袋尋找瓶罐時,應帶上手套避免感染細菌;另也要留意安全問題,很多拾荒者推車過馬路時未注意來車,再加上拾荒者多在凌晨或清晨外出,車少人稀,也可能發生危險而無人幫忙。
羅添福也說,若拾荒者將撿拾瓶罐放在人行上,當清潔工收集垃圾時,發現地面殘留的液體或垃圾,還會對房東或拾荒者開出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