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武術各大門派雖然代代傳承,但久經歲月,難保技藝不走樣。中華國術總會建立香港武術活態資料庫,採用3D人體動態捕捉各門派傳人的套路,四年間已將150套功夫存檔,洪拳、詠春、白鶴拳等招數均已數碼化。
大公報報導,中華國術總會會長趙式慶表示,武術資料庫是全球首次利用高科技保存武術文化。趙式慶和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合作,邀請廣東各大門派掌門、代表穿上特製緊身衣,以3D人體動態捕捉技術,一眾武林高手在關節位置貼上細小的反射球,透過紅外線攝影機,將360度兼每秒120格的速度影像記錄下來,細緻保存武術文化。
但這個過程時常遇到一些困難,趙式慶透露,有些師傅不願將獨門心法公開,得打破門派「功夫傳內不傳外」的教條。另一個困難是,師傅穿上緊身衣後,需貼上銀色球體感應器,連同示範動作,每一次製作過程就要三至五小時。目前資料庫已記錄150套武功,總會目標是三年內完成所有分析,將資料融合VR虛擬實境技術將武術發揚光大。
建立武術資料庫的另一位幕後功臣、負責電腦技術統籌的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首席教授邵志飛指出,利用資料庫,可製作不同的3D動態,去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客家功夫三百年」展覽,入場人士只要掃描QR code二維碼,即可透過手機看見一位客家武者「彈出來」,以鋤頭耍功夫。
葉問之子:只取其形不得其實
功夫數碼化,武林中人未必人人接受。一代宗師葉問之長子葉準說,自己早在十年前曾經透過錄像展示詠春拳法,但不少人看過後,只能取得其形,不得其實。因此他堅持詠春每招每式必須透過真人傳授。
大公報報導,現年94歲的葉準,因《葉問》電影而為人所知。他認為,將功夫數碼化或可保存套路,但功夫的真正勁度,始終難以透過電腦真正紀錄,傳至下一代。
詠春拳江志強師傅則認為,建立武術資料庫則可以令功夫保留千秋萬代。以往中國功夫傳承是口傳身授,但未必經得起時間考驗,「百年之後,有誰可以保證功夫仍然可以保留正宗,原汁原味?」
相當支持功夫數碼化的李剛師傅表示,同一套功夫一代傳一代,耍出來總有些不同,「就像揚州炒飯,很多廚師也會煮,但每一個煮出來的風格也有不同!」「靠電腦數碼紀錄才不會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