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6月17日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從法國運抵紐約港。
象徵民主自由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民為慶祝美國建國100年,贈送給美國人民的生日禮物。「自由女神像」在法國鑄造完成後,分成350塊小片,裝在200多個箱子裡,抵達紐約港的Bedloe島(1956年經國會同意,改為自由島)後再重新組裝,隔年,1886年豎立在自由島上,由美國總統克里夫蘭(Grover Cleveland )主持揭幕儀式,成為世界著名的景點之一。
自由女神像由法國雕刻家巴托第(Frederic-Auguste Bartholdi)依據他母親的相貌設計,並由工程師艾菲爾(Gustave Eiffel,設計巴黎鐵塔的工程師)協助。依原訂計劃在1876年完成,以趕上慶祝美國獨立建國100周年,但由「法美之友會」發起在歐洲及美國進行的籌款(製作費用約25萬美元,以現在的幣質計算,超過550萬元) 計劃無法順利達到目標而延遲。
自由女神像以銅、鐵鑄成,重約45萬磅,身高為116呎6吋,加上底座共305呎6吋高。1884年夏天在巴黎完工,1885年6月17日運抵自由島,1886年重新組裝完成,豎立在基座上,於10月28日揭幕,Bartholdi歌頌之「自由照耀著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
自由島的鄰居愛麗斯島(Ellis Island)於1892年開放成為移民進入美國的主要接待港口。到1950年,超過120萬移民,歷經風浪的顛簸之苦,首先接受自由女神的歡迎進入紐約港。
自由女神像的底座內部牆上鑲有一塊銅牌,上面刻鑄著猶太裔的美國女詩人Emma Lazarus的14行詩「The New Colossus」(新巨人),1883年詩人為應徵籌建自由女神像基座的拍賣會而做,但直到1903年,詩人去世16年後,作品才被刻鑄,其中一段,定義了自由的意義: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t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送給我,你的貧困弱病、
你那蜷縮著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眾生、
和你遺棄岸邊的累累生靈。
來吧,你風顛浪簸的喪家之人,
在這金色的門際,我為你高舉明燈。」
(引自世界週刊「新聞眼」: 齊雅明--自由女神底座的十四行詩)